地名:小茴店镇 | 隶属:息县 |
行政代码:411528105 | 代码前6位:4115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39.2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4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8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5个行政村 |
清未,因此地盛产小茴,又发展为集市,店铺林立,故名小茴店。
小茴店镇位于息县东北部,距县城29公里,106国道南北横穿境内,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分别夏庄镇、包信镇、张陶乡接壤,与淮滨县隔闾河相望,全镇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139.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080亩,人均耕地1.5亩。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全镇辖25个行政村,438个村民组,人口67348人。是息县第一大镇。
小茴店镇,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倾斜,西北高,东北和东南低,平均海拔40米,地处平均气温15.2摄氏度,全年日照数2053.5小时,全年无霜期220天。境内有4条河港,全长39公里,两个大规模水库,水面总面积1400多亩,地下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主要
文化旅游:
郑冢遗址位于息县小茴店镇郑岗村,年代为周代。2009年6月,被确定为第二批信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属安阜里。
1941年小茴店(保)属包信镇。
1949年小茴店属包信区。
1950年属夏庄区。
1951年属乌龙店区。
1956年属王新庄中心乡。
1957年设小茴店乡。
1958年改小茴店公社。
1983年改设小茴店乡。
1999年改置小茴店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清末,因此地盛产小茴,又发展为集市,店铺林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一孙姓人家在防胡至潢川的管道旁开店,并搭有牲畜圈行和饭棚,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陈氏在此建庄。因村中有个大竹园,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杨氏从山西枣龙庄迁此建庄,后建了一座小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陈氏迁此建庄,当时四周很远都没有村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该庄原为陈姓居住,明末,李氏迁入,李姓的房子和陈姓的房子并排而建,形成了一个夹道,故称为李甲道。…[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瓦房村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小茴店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谭姓建庄,建有土楼,故名。明、清属包信里。1941年属包信区公所。1949年属包信区,王庄乡。1952年属乌龙店区,王庄乡。1957年称谭楼高…[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初,刘氏兄弟从山西枣龙庄迁此,建庄时因东边有个刘小庄,为便区别,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曹姓迁此建庄,故名。明、清属包信里。1941年属包信区公所第十四保。1949年属包信区邹楼乡。1950年属包信区杨楼乡。1951年属乌龙店区易老…[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说,很早以前,乌龙店街西从天上掉下一条乌龙,大家都用水桶、水盆往乌龙身上泼水,使乌龙重新上天,此处被乌龙卧了一个坑塘,后就叫做乌龙店。…[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郑氏人家从淮滨县麻里乡迁此,在郑冢遗址附近的高岗上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有一片梨树园,故名。明、清属包信里。民国属包信区公所第十七保。1949年属包信区余围孜乡。1951年属乌龙店区余围孜乡。1954年属夏庄区,乌龙…[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陈氏迁此建庄,后挖沟筑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为命名方便,把命名之日定为村名。明、清属夏郎里。1941年属夏庄镇公所第九保。1949年属夏庄区未陈集乡。1951年属乌龙店区未陈集乡。1954年属夏…[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杜氏迁此建庄,故名。明清属安阜里。民国南部属夏庄镇公所第十保,北部属张陶镇公所第18保。1949年属夏庄区。1951年属乌龙店区许老庄乡。195…[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名含义:清初,王氏兄弟从江西枣龙庄迁此建庄,并建有一幢土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刘姓、孙姓村民居多,故名。明、清属夏郎里。1938年属夏庄镇公所,第七保。1949年属夏庄区,1951年11月属乌龙店区,刘围孜乡。1954年属…[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易氏始祖易福,从江西迁此建庄,因村庄历史久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陈、伍两姓迁此建庄,故名。明清属夏郎里。1941年属夏庄镇公所第二保。1949年属夏庄区陈伍庄乡。1951年属乌龙店区陈伍庄乡。1954年属夏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顺治年间,易老庄易姓分支迁此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孙氏建庄,故名。明清属夏郎里。1939年属长陵镇公所第六保。1949年属夏庄区马井乡。1951年属乌龙店区乌龙店乡。1954年属夏庄区乌龙…[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汪姓村民较多,很早为防土匪,此地居民挖土沿村庄筑了一圈围墙,后称汪围孜。…[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年间,魏氏从魏老庄分出来,在此建庄居住,并建有小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张氏从江西枣龙庄迁此建庄,因建庄早,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