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胙城乡 | 隶属:延津县 |
行政代码:410726206 | 代码前6位:4107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94万人 |
人口密度:约30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9个行政村 |
周公旦之子分封于此,古称胙国。原名华里店,宋熙宁年间胙城县治迁此,后因河患迁出。元泰定元年(1324)复为胙城县治,至清雍正五年(1727)胙城撤县为镇。
胙城乡位于县城北22公里处,东邻魏邱乡,西接东屯镇,南毗石婆固和塔铺乡,北依班枣乡,区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王堤、胙城、东小庄、西小庄、前董固、后董固、袁庄、十八里、刘庄、闫屯、杨庄、张庄、东辛庄、西辛庄、大韩村、兽医庄、贾庄、高庄、小堤19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7910户,32000口人,均为汉族。
胙城,周为胙国,周公旦之弟六子伯 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西汉置南燕县。隋开皇十八年(589年)改称胙城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胙州,四年(621年)罢州,胙城县属滑州灵昌郡。五代皆循。汉景帝之子刘德封献王于河涧,献王十五世孙刘插,当梁陈之乱(555-559年),守道不仕
2024年9月,胙城乡被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文化旅游:
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村黄河古堤有一处黑龙潭。千百年来,关于黑龙潭的传说一直在胙城一带民间流传。据说很早以前,有一年,一连几个月没落一星雨,天旱得一地起狼烟,老百姓吃水都到黄河里去挑。黄河的小儿子
明洪武十年(1377)划入汲县。
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胙城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并入延津县。
1925年属延津县第四区。
1934年属华里镇。
1952年属第四区。
1955年设立胙城乡。
1958年成立胙城公社。
1983年改设胙城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古胙城县是我国最早的古县城之一,自西周时期建村,后逐渐发展为胙城乡胙城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李,刘二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初名老河新庄,后随东辛庄更名而为西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最早有董姓在此定居,以期盼永久磬固,故名董固。随着繁衍迁居,分南北两片居住,约至清康熙年间,南片称前董固,北片称后董固,此为前董固。…[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最早有董姓在此定居,以祈盼永久磐固,故名董固。随着繁衍迁居,分为南北两片居住,约至清康熙年间,南片称前董固,北片称后董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韩姓定居于此,初名韩村。清初,有姜、齐二姓在其东南定居,名韩村。为区别先后约在清康熙年间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李、王、陈、窦四姓人家迁此定居,初名新庄。因东邻黄河滩,又名老河新庄。后因常年多水灾居民所获无几生活艰苦更名为辛庄,因西距…[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杨姓移民迁至胙城,清代,又有胙城分支迁于此故名小庄。1958年分为东大队和西大队。1983年更名为东小庄和西小庄。…[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杨姓移民迁至胙城,清代,又有胙城分支迁于此故名小庄。1958年分为东大队和西大队。1983年更名为东小庄和西小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西小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高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王堤王姓迁此定居,故得名为西庄,后因一兽医技术较好,俗称“兽医那庄”久而久之相习称兽医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袁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闫姓在此居住,俗称小闫屯。后本县榆林乡龙王庙赵姓迁此,虽闫姓绝,但沿用旧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胙城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为姓氏,“堤”为紧靠太行堤,故名。明代,刘姓从胙城迁此定居,因紧靠太行堤,初名刘家堤。后有王姓、贾姓迁来,又称刘王堤、刘王贾堤。清康熙年间更名堤…[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10年因南水北调工程,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岵山铺村民迁此,得名岵山铺。…[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24年因南水北调工程,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官福山村民迁此,故得名为官福山。…[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24年因南水北调工程,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移民迁此,故命名为杨山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