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王楼镇 | 隶属:延津县 |
行政代码:410726104 | 代码前6位:4107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0.6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51万人 |
人口密度:约41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5个行政村 |
明代王姓在此定居,村周筑土墙,初名圈子村。明末又建楼房,易名王家楼,简称王楼。
王楼镇位于延津县城东北21公里处,东部与安阳市滑县接壤,南与封邱县毗邻,辖35个行政村,总人口28325人,耕地面积48715亩,是个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全乡农副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有:1、以乔杏庄为中心的大棚蔬菜种植初具规模。现有塑料大棚107座,占地面积196亩,年产各类蔬菜近200万公斤,主要品种有黄瓜、蕃茄等。另外引进试种了一些名优特新品种。
近年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全乡农副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特色产业。
2024年9月,王楼镇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乡镇。
2024年12月,第七批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王楼镇上榜。
清初分属胙城县和滑县。
清雍正五年(1727)原属胙城县的部分并入延津县。
1925年属延津县二区。
1945年属南燕镇。
1946年原属滑县的部分并入延津县。
1949年属二区。
1955年分属大城乡、魏邱乡、草店乡、西陈乡。
1956年合并魏邱乡。
1958年成立魏邱公社。
1964年成立王楼公社。
1983年改设王楼乡。
2024年改置王楼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代,有王姓在此定居,村周筑土墙,初名“圈子村”,明代末,一王姓致富,建楼房一座,易名“王家楼”,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任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王楼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宋姓最多,地势低洼,故名宋洼。1949年属二区。1955年撤区建乡,分属大城乡、魏邱乡、草店乡、西陈乡。1956年合并为魏邱乡。1958年建宋洼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代,山西移民刘姓迁此定居,初名“迁寨”,因“迁”字繁体字笔画多,一般书写为“千”,久而久之变为千寨。…[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蔡姓移民迁此定居,初名蔡家庄,1946年简化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有班胜固王姓在此常年看庄稼,因离家比较远,即在此定居,繁衍成村,该处有一圪垱,初俗称老圪垱庄,后简化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孙姓在此定居,得名孙庄。1949年属二区。1955年撤区建乡,分属大城乡、魏邱乡、草店乡、西陈乡。1956年合并为魏邱乡。1958年建孙庄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吴姓和吕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在相距三里处分别定居,因此处桑树丛生,按姓氏取名为吴、吕、桑棵。因吕姓居此叫吕桑棵。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吴姓和吕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在相距三里处分别定居,因此处桑树丛生,按姓氏取名为吴、吕、桑棵。因吴姓居此叫吴桑棵。后演变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有几户陈姓定居于此,因在丁赵村西,故名西陈。…[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从山西迁来丁、赵两家,随着两姓人口增多,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有两三户周姓在此定居,以刮盐土熬盐为业,初名“盐厂”,后以周姓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王姓自胙城迁此定居,清初,俗称南河里,后定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代,黄姓在此定居,因村西南隅有清凉寺而得名黄寺。…[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时,齐姓从班胜固迁此定居,村北有古清凉寺院,因位于寺院前,初名前齐。后又有牛、冯姓迁此,后因齐姓绝,牛姓人丁兴旺,顾更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南有一座二郎庙且冯姓居多,得名冯二郎庙。…[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徐、冯、姜三户人家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当时无村名,至清代,在该地修建了一座二郎庙,便以庙命名。后又按姓氏分为徐、姜、冯三村,姜居于此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徐、冯、姜三户人家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当时无村名,至清初,此地修建了一座二郎庙,便以庙命名。后又按姓氏分为徐、姜、冯三村,徐居于此故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人自滑县大庞寨迁此,初名北鲁丘,因和牛屯争集市,引起纠纷,经官方调解息讼,故改名为息争集。1946年划归延津县,1949年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国君葬此,初名鲁王丘,后因人口增多,分南北两片居住。南面的叫前鲁王丘,北面的叫后鲁王丘,后简称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国君葬此,初名鲁王丘,后因人口增多,分南北两片居住。南面的叫前鲁王丘,北面的叫后鲁王丘,后简称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有徐姓在此定居,因南部有一老湾河,初名徐湾。后徐姓绝,陈姓人丁兴旺,易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十三年(1887),李姓从滑县老河湾迁此定居,初名李家湾,后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有申姓从滑县老河湾迁此定居,取名西申湾,后简化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王楼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为南燕国和南燕县、胙城县治所,宋熙宁年间圮于河,胙城县治所迁于华里店(今胙城)。之后,在这里即演变为村庄,初名城上。因当时围城较大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山西张氏三兄弟迁此,初名东大城,清康熙四十年(1701)左右改名张街。…[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春秋时期,南燕国都城在村西1.5公里处,宋代,胙城县城(今大城)被黄河水淹没,部分村民迁此。因距大城较近,得名小城。…[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刘氏家谱》载,明嘉靖六年(1527),汉献王十六世孙刘政会之后刘通、刘铎兄弟两家自胙城迁此地(被其延津后裔立为始祖)。《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刘政会后裔刘宏远自刘家堤(今胙城王堤)迁此定居,初名“西郭历村”,后改为“传刘”,因省、误写为川留而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乔姓迁此定居,以南燕国杏母娘娘墓命名为“乔杏塚”。清末民初改“塚”为“庄”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张姓移民先迁胙城,清代,又从胙城迁此定居,以南燕国杏母娘娘墓名为张杏塚,1946年后,改“塚”为“庄”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吴姓迁此定居,以南燕国杏母娘娘墓而得名吴姓塚,清代,改“塚”为“庄”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晋朝时期,此地因距南燕国都比较近,在此建立柴草店,后有人在此定居,得名草店。…[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山西移民安姓迁此定居,故名安庄。1949年属二区。1955年撤区建乡,分属大城乡、魏邱乡、草店乡、西陈乡。1956年属魏邱乡。1958年建安庄大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