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马庄乡 | 隶属:延津县 |
行政代码:410726205 | 代码前6位:410726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0.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77万人 |
人口密度:约7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8个行政村 |
明代马姓在此定居,故名。
马庄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33公里,全乡总面积50.9平方公里,耕地42170亩,27个行政村,5679户,24561口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2176元。境内西北部拥有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鸟类自 然保护区”。
交通、通讯条件十分优越,郑(州)滑(县)公路自南向北穿境而过,马半公路横贯东西,柏油路实现村村通。日发客车40余次,直达延津、新乡、卫辉、焦作、郑州等地。村村通电话,拥有中国移动电话发射塔一座,中国联通电话发射塔一座。1999年8月在马庄乡建成延津县第二电视台。
马庄乡地处黄河故道,土壤多为沙壤土和两合土。绝大多数土地为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
2024年12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马庄乡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游花生)。
2024年3月,马庄乡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文化旅游:
延浚汲淇抗日办事处旧址,又称四县边抗日办事处旧址,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北临村委会和原氏宗祠。现存院落四座,主要有工委旧址、武装部旧址等。四县边行政抗日办事处成立于1943年10月12日,
1946年属延津县三区。
1952年属七区。
1955年分属马庄乡、石邱乡。
1956年石邱乡并入马庄乡。
1958年成立马庄公社。
1983年改设马庄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马姓在此定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晋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晋家屯。后又有常、张等姓陆续迁入。因本村在黄河古堤北边,故更名堤后。…[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原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原家屯,后化简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建村,因村址在古黄河堤上,村西北有关帝庙和二郎庙,得名庙堤。…[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代,有常姓迁此定居,当时周围八里之内无集镇,此地便成一集,为期兴盛不衰,得名常兴集。…[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油房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翟、杨二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定居,因企望永久稳固而得名庞固寨。…[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高、张两姓从山西迁此定居而得名高张寨。…[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东袁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罗姓移民在此定居,因此处是黄河的河滩上而得名罗滩。…[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唐姓移民在此定居,得名唐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付姓在此定居,得名付庄。1952年属七区。1955年属马庄乡。1958年建付庄大队,属马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付庄村民委员会,属马庄乡。…[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李姓迁此,在南北相距半华理的两处分别定居因定居在绵延2公里的窄长土岗上,得名长堽。此村在南,名前长堽,堽为岗字别写。…[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移民李姓迁此,在南北相距半华理的两处分别定居因定居在绵延2公里的窄长土岗上,得名长堽。此村在北,名后长堽,堽为岗字别写。…[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有车姓从滑县车后屯迁此定居,得名车庄。…[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有冯、刘两姓从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迁此定居,在相近两处定居,初名冯庄、刘庄。1960年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更名为冯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春秋战国时期,大文学家、思想家孔子游历各国讲学。路过各地,有一大块陨石在此。此地多次沙丘,故孔子为取名石邱。…[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李姓移民在此定居,因距石邱较近,且石邱是汉成帝时陨石坠落处,较为古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郭姓在此定居,初名郭庄,后因风沙侵袭,村址向东迁移,更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元代,有柴、胡两姓在此定居,村周围筑有寨墙而得名柴胡寨。…[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刘姓移民在此定居,因此地枣树甚多,得名刘枣庄。…[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隋姓在此定居,初名隋庄,后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常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常庄,后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王姓移民在此定居,初名“王庄”,1944年改为“东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有荆姓定居于此而得名荆庄。1952年属七区。1955年属马庄乡。1958年建荆庄大队,属马庄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荆庄村民委员会,属马庄乡。…[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泽州或潞州地区许姓移民在此定居,得名许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于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马将上岸时,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枣树,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为纪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李自成进军北京时,从开封东南崔桥村迁来数户,因此处曾是古黄河码头,得名水口。…[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庄村是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马庄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滑县柳里村姬姓迁此定居,得名姬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时,王姓在此定居建村,附近有一座泗水庙。黄河改道后,此地变为河坡而得名王泗坡。…[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由本县原屯迁来原姓在此定居,后来滑县老河寨,一家王姓逃荒至此,初名小庄,隶属滑县,1946年归属延津县后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此地为古黄河渡口,有刘姓在此开店,人称“老刘”,过往客人称该地为“老刘店”,后繁衍成村,“店”改为“庄”。…[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马将上岸时,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枣树,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为纪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李姓定居于此,初名李街,由于后来王泗坡迁来苏姓,人丁兴旺,李姓又绝,因在冯班枣北面,改称为后班枣,后以苏姓改为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南宋康王赵构逃难时由此骑马过黄河,马将上岸时,陷入淤泥中。恰岸上有一株枣树,其一枝向北伸向河面上。康王伸手扳枣枝得以上岸。为纪念此事,取意于康王的…[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为古黄河码头货场,因在野外,名为野场,后来,人们陆续迁此定居,以谐音改为今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