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潼阳镇 | 隶属:沭阳县 |
行政代码:321322117 | 代码前6位:321322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27 | 邮政编码:223800 |
车牌代码:苏N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00.6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8万人 |
人口密度:约37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驻地阴平,因位于阴平河畔,故名;2000年原阴平乡改设潼阳镇。
潼阳镇位于沭阳县西北部,西与新沂市接攘,北与本县茆圩乡毗邻,东与庙头、新河两镇交界,南与颜集镇隔岔流河相望。辖1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4.75万。镇域面积100.69平方公里,区域面积列全县第二。
潼阳镇古老悠久,文化遗址较多,解放前是抗日民主政权潼阳县政府的驻地;200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由原阴平乡改设潼阳镇,恢复使用旧地名。205国道、新长铁路、-公路都穿境而过,其中,-公路在镇区内设出(入)口处,交通十分便利。
潼阳镇是农业大镇,西瓜和花生名扬四方,西瓜注册蜜蜜牌,花生注册绿意牌,都是无公害和标准化农产品,大棚西瓜已进入苏南超市,产品供不应求,西瓜和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多年居全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潼阳镇上榜。
2022年1月,潼阳镇被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潼阳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潼阳镇榜上有名。
文化旅游:
扎埠宋墓(御史公墓),宋代,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扎埠村六组,东距八组约400米,南距沂沭公路约700米。原封土高约1.5米,墓前保留石碑一块,长1.40米、宽0.45米。根据三普资料记载,
北庙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阴平居委会(平东居委会),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高出地面2—3米,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100米,面积约2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左
小宅项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潼阳镇大宅村,是一处汉代聚落遗址。遗址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遗址北部曾建有一座窑厂,受破坏面积约3000平方米。第
瓜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大宅村四组东北方向约500米处,是一处汉代聚落址,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遗址略高于地表,文化层厚度约1米。地表散布泥质红、灰陶盆、罐、缸、壶、瓮等
周庄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潼阳镇周庄村三组东北侧,为一处西周至汉代的聚落遗址。遗址呈圆墩形,存高约1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散布西周的夹砂红陶、泥质红灰、陶片,可辨
西汉武帝时(公元前32-7年间)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候,阴平始为候国。
(东)汉时撤销候国,设置阴平县。
(西)晋武帝(公元265-290年间)撤销阴平县。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3年)设置阴平镇。
民国时期置阴平乡。
新中国建国初期置阴平区、阴平乡。
1958年设立阴平人民公社。
1966年更名为朝阳公社。
1981年复名阴平公社。
1983年改置阴平乡。
2000年撤销阴平乡,设置潼阳镇。
因驻地阴平街而得名。据《沭阳县志》记载,阴平为东汉阴平县故址,故取其名至今。…[详细]
因位于潼阳镇东边得名。2001年徐庄村村民委员会与尹沟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设立潼东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位于潼阳镇的北边而得名。2001年五户村村民委员会与宝墩村村民委员会合并,设立潼北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位于潼阳镇的西边而得名。2001年岔流村村民委员会与袁滩村村民委员会合并,设立潼西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位于潼阳镇的南边而得名。2001年左圩村村民委员会与戴庄村村民委员会合并,设立潼南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自然村草村而得名。1958年设立草村大队。1983年更名为草村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草北村村民委员会与草村村村民委员会,设立新的草村村村民委员…[详细]
因驻地自然村马岭而得名。1958年设立房胡大队。1983年更名为马岭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吴马村村民委员会与马岭村村民委员会合并,设立新的马岭村村民…[详细]
潼阳镇曾命名为朝阳公社,为纪念朝阳公社而得名。…[详细]
因驻地自然周庄而得名。1958年设立周庄大队。1983年更名为周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自然村吴滩而得名。1958年设立吴滩大队。1983年更名为吴滩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自然村大宅而得名。1956年设立大宅大队。1983更名为大宅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相传为元代屯兵的地方,位于前屯之北,故称后屯。…[详细]
相传唐代有军队在此安营扎寨,故名。1958年设立扎埠大队。1983年更名为扎埠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过去庄上有坐烧砖的土窑而得名。1958年设立窑庄大队。1983年更名为窑庄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因驻地自然村山羊而得名。1958年设立山羊大队。1983年更名为山羊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