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邹庄镇 | 隶属:邳州市 |
行政代码:320382110 | 代码前6位:320382 |
行政区域:江苏省 | 地理分区:华东地区 |
长途区号:0516 | 邮政编码:221300 |
车牌代码:苏C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2.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3.12万人 |
人口密度:约43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
明初,邹姓从费县迁此定居,得名邹庄。
邳州市辖镇。1953年属六区,1957年建邹庄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北部,距市区34公里。面积72.2平方公里,人口5万。邳苍公路过境,自东向西有沙沟、武河、小涑河、燕子河、邳苍分洪道、三沟河、柴沟河等11条跨省河道。辖邹庄、石东、石西、孟楼、红圈、秦滩、至马滩、古宅、薛埠、尚宅、邹埠、卞湖、西卞、葛家、西沙埠、北沙埠、丁滩、汉庄、孙滩、呦山、孟桥、孟庄、小楼、大韩家、刘沟、大杜家、小南庄、邹西、东潘庄2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淀粉、石膏、建材、机械、食品、缫丝、塑编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
2022年1月,邹庄镇被命名为第四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
2020年1月,江苏省爱卫会命名邹庄镇为2019年度江苏省卫生镇(村)。
文化旅游:
邳州市邹庄镇地处苏鲁交接处,与山东苍山、郯县相邻,这里历史悠久,水陆交通方便。境内的武河,源起郯城县的江风口,流入江苏省的邳州市,旧名鹅堵河。孟桥原名为“武河桥”,因横跨武河得名。《邳州志》
呦鹿山墓群位于邳州市邹庄镇呦山村,汉墓分布于山的南麓和西麓,多为砖室墓。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及以后各代。用大型空心砖或小方砖砌成墓室,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
邹庄烈士陵园位于邹庄镇西南2 公里,邳苍路西200 米。园内为1994 年县政府所立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碑后为30 座烈士墓,均为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最南端为1942 年所立的“临难不
1992年,撤销邹庄乡设立邹庄镇。
沿用至今。
明朝万历年间建村,原名杜家村,后取兴起、发展的寓意,改名为新兴街。…[详细]
元末成村,原名大松树,明初,邹姓从费县迁此定居,改称邹庄。因村委会驻邹庄得名邹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明洪武初年韩姓从三官阁(今议堂镇)迁居于此,兄弟分居形成两个村,居村东称东韩家,居村西称西韩家,故名。…[详细]
明成化年间,鲁姓为避战乱,从浙江宁波府马程地区迁此定居,时称鲁家道口,清顺治年间,孟姓由小南庄分居于此,后因祖孙三代连续中举,易名小孟楼,后称小楼。…[详细]
元末,刘姓第六分支从官湖西坊上迁此定居,以捕鱼为生,后人丁兴旺,形成村落,取名刘庄。因燕子河小涑河汇入,从村中穿过,改称刘沟。…[详细]
此地原是一片平原草地,居住楚、梅两家,卞家留居至今,原名叫花园寺,楚、梅两家绝后改名为卞湖村。…[详细]
武河多湾曲,河床土质呈红色,故称红沟,红沟绕村流过,村庄名称以此命名为红圈。…[详细]
以桥得名,孟桥始建于元朝末年。原为水漫石桥,清代嘉庆年间,拆除石桥,改建砖石结构平岸拱桥。后桥墩渐毁,清末光绪十七年(1891)春,重修石桥,同年6月…[详细]
明洪武年间,石姓从邳城迁此,依武河两岸,安宅建有楼房,取名石家楼,简称石楼,后东西两岸均成为村落,为以示区别,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将居东边村落…[详细]
最初以秦姓先祖来此占地立庄,故名。1958年公社在时,称秦滩大队,辖土楼、小汤庄、秦滩三个自然村,1962年因栽种苹果,改为果园大队,1983年大队改…[详细]
明崇祯年间,秦吴董钱郝肖徐张八姓十余户聚居于此,因周边地低洼,经常积水故称谷泽,清光绪年间,取其谐音改称古宅至今。…[详细]
元代,陆姓始居,时称陆家楼,元末至顺年间,孟姓从山东临沂大安乡官庄迁此,后人丁兴旺,发展成村,改称孟家楼。…[详细]
邹姓自山西迁居沙埠邹家巷,二房分居东埠,邹姓人丁旺族,称邹埠。因村委会驻地邹埠,故而得名邹埠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呦山前、呦山东、呦山西三个村合并而来,东周末年,既有先人居住于此,形成村落,由于位于呦鹿山口周围,故名。…[详细]
明代,有兄弟二人居此处,均精习武功,行侠仗义,济困扶危,称之为好汉庄,后演变为汉庄。村委会驻汉庄得名汉庄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丁姓迁入此地,周围低洼,依滩而居,故名。…[详细]
元末,钱、宋、李三姓在此聚居建村,丁、张、王等姓陆续迁入,因村北有高滩,以此取名沙埠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