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郏县曾称龙山县,故名。

位于县城东部,故名。

唐代建村,因处汉文帝之母薄姬娘娘疑冢西端,故名冢头。

唐代汴(开封)洛(洛阳)古道经此,商人安亮在此开设车马店,始名安亮店,简称今名。清嘉庆年间筑寨,取安居乐业之意,定名安乐镇。

唐代建崇善寺,其中供养三教(儒、道、佛)的房屋称三教堂。村处其北,得名堂前街,1912年简称堂街。

传,汉代薛王葬此,后设店铺,故名薛店。

明末邑人李天官和襄城县黄柳村人结亲,来往不便,遂在村西二里处修建石桥。村在桥东,故名东长桥。

岗上坡下茨藜、荆棘生长茂盛,蔓爬遍地。后人在坡上建村,取名茨爬,演为茨芭。

传村北有庙,庙中黄老道文武双全,远近闻名,故名黄道。

明代,李姓家族居住沙涧口北,取名李家口,演为李口。

元至大三年(1311)王姓迁此建村,后有集市,故名王集。

因乡驻地原在姚庄,且为回族聚居而得名。

明代建村,因村西南原有白衣菩萨庙而得名。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大李庄乡写了《在一个乡里实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毛泽东对此文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秩スぷ鞯恼庋闹斗肿樱Φ备咝说氐侥抢锶ァE┐迨且桓龉憷奶斓兀谀抢锸强梢源笥凶魑摹!惫拭?/p>

宋代崔鶠免官后,隐居此地称“婆娑园”。明末该地瓦砾狼藉,渣滓遍地,称渣滓园,演为渣园。

更多资料
本站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