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林川乡 | 隶属:互助县 |
行政代码:632126209 | 代码前6位:632126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77.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7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2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1个行政村 |
林川乡因地处平川,境内树本成林而得名。
基本介绍:
林川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
历史沿革:
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
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
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
1983年,复名林川乡。
2006年12月,边滩乡并入林川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贺尔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藏族群众的姓氏,据村里老人口传解放前有藏族三兄弟来此地定居,其中老大定居于现大河欠村随之取名为“大洪欠”,后更名为大河欠;老二定居于现河欠口村随之…[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藏族群众的姓氏,据村里老人口传解放前有藏族三兄弟来此地定居,其中老大定居于现大河欠村随之取名为“大洪欠”,后更名为大河欠;老二定居于现河欠口村随之…[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藏族群众的姓氏,据村里老人口传解放前有藏族三兄弟来此地定居,其中老大定居于现大河欠村随之取名为“大洪欠”,后更名为大河欠;老二定居于现河欠口村随之…[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民国期间本村叫甘禅堡,后来寺院迁往北山峡塘村甘禅台,成为现今的“甘禅寺”,原甘禅堡很贫穷,有大小沟九条,命名九菜沟,再后来为了发达兴旺又改名为韭…[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年间,此地是丹麻佛的牧场,属僧侣放牧的地方,故名马场,后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日台藏语“漫台”之意,清乾隆年间是藏族群众的放牧点,因村坐落在漫台上而命名,解放前称唐尔台。…[详细]
互助县林川乡许家村有9个社,4个自然村,348户,总人口1449人,劳动力980人,总耕地面积3700亩,无霜期99天,年均降雨量520毫米,年平均气…[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修建寺院,需要大量蓝砖,在此地修窑出砖,改名为窑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清朝年间(公元1845年),此地由藏族放牧为主,并在此地座圈,有比较大的牛圈。作干是当地方言“牛圈”的意思,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建于清乾隆11年(公元1743年)包、马二氏从本县塘川镇包家口村迁居此地,故起名包马村,延续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保家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苍家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公元1376年),马氏兄弟从南京珠玑巷迁居此地而命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泥麻隆”系藏语,“泥麻”是太阳之意,“隆”沟之意,是太阳最早照射到的沟(汉语阳凹沟)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明清时期,为阻挡外族入侵,修建长城经过本村,跨河向东,河上留城门洞,后建村时以其为名,为水洞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峡门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庄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寺加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昝扎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巴扎”系藏语,意为较中心的地方,此地居民在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从南京珠玑巷迁居而来,因村庄坐落在中部,故命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