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威远镇 | 隶属:互助县 |
行政代码:632126100 | 代码前6位:632126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79.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66万人 |
人口密度:约20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8个社区、23个行政村 |
明嘉靖年间,修建城垣后,定名为“威远堡”。以此得名。
基本介绍:
威远镇为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
荣誉排行:
2021年8月,威远镇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
2019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威远镇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4年7月,威远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尕山遗址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大寺路村西南。尕山系纵横相列的几个小土包,遗址处于西部3个土包之中,面积约200×100米,文化堆积厚100-150厘米。地面散布有较多的陶片、杂骨及零星的
丰台遗址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红崖村,丰台遗址又名丰台(甲)遗址,面积约100×90米,遗址靠红崖村,东临沙塘川河,北有一条沙沟,原系一处缓坡地,后改为梯田。对上层覆盖土及文化层略有改动
历史沿革:
宋朝时期,威远镇一带名为“牧马营”、“牧马苑”。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修建城垣后,定名为“威远堡”。
清康熙十三年(1674),设过都司。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远镇。
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
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
1983年,复设威远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位于威远镇北面,故得名北街社区。北街社区成立于2001年3月,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互助县以鼓楼为中心,南街社区位于鼓楼东南部,故得名威远镇南街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位于威远镇东面,故得名东街社区。自2006年1月1日成立了东街社区居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位于威远镇西面,故得名西街社区。2006年1月成立西街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在西林泰小区内办公,故名。2015年1月成立西林泰社区居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社区在七彩明珠小区办公,故名。2012年7月25日成立明珠社区居民委员会,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阳光社区管辖区域内有阳光酒城小区,故此命名威远镇阳光社区居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辖区内有一个最大的小区名为鼓楼花园小区,故而命名为鼓楼花园社区居委会。…[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村民躲过战争后起名为“安定”。解放前叫安定大队,大跃进期间改为前进村,1978年改为安定村并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查,光绪年间建村时,有一处白颜色的山崖,故称白崖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朝时因本村班固寺而称作班家湾,1984年5月命名为班家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查,清朝期间因村内建有大型寺庙(后于民国年间烧毁,2006年重建),而称大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东部大寺村有座庙是必经之路得名大寺路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古代建有古城墙,防止外敌入侵,故名。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红咀尔村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威远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查,明朝万历年间村民请示达赖喇嘛四世在蒙古勒地区建立喇嘛教寺院,达赖喇嘛准许,命名小寺尔。后祁正统、正全之后代为生产发展迁移至现红崖地区,后经城管公…[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很早以前称余兰堡,后来分成了两个村,所以称兰家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甘肃凉州区部队在此驻地后得名凉州营村。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纳家”为当地方言,是水滩之意,故名。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具有政治色彩的地名,1958年大跃进时起的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民国后期由洪水流成沟,因此命名为深沟。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小寺村的寺院和大寺村的寺院两座寺院中间的壕,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为村庄坐落在西山跟,村庄西面是山坡,故其名西坡村。…[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西关街—曾有上级高官来视察或办事到东村口接引,故称西关街,后逐步易名为“西上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因本村处于西大街下面,故命名为西下街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建有小寺院得名,相对于大寺庙而言。1949年以前小寺村隶属于威远堡,1949年以后为城关公社小寺尔大队,1984年更名为小寺村村民委员会沿用此名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由于本村建在崖头顶部,故得名崖头村。自1984年起沿用至今。…[详细]
互助县威远镇余家村地处威远镇东南部,全村三个自然村七个社302户,全村有1283人,耕地面积1716.12亩,人均1.3亩,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要产业,…[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卓扎沟,“卓扎”即藏语“卓玛扎西”,“卓玛”是花儿的意思,“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合起来意为吉祥的花儿,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卓扎滩:红土山之意,据传此地原为放牧滩,明崇祯年间,藏族放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人口少,人家不多,故称“小庄”,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