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碾伯街道 | 隶属:乐都区 |
行政代码:630202001 | 代码前6位:63020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2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约61.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2.7万人 |
人口密度:约206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4个行政村 |
碾伯镇所在地碾伯,得名于古羌语。
基本介绍:
碾伯镇位于县境中部,湟水河北岸。人口3.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藏族等。总面积61.6平方千米,辖北门一、北门二、下寨、上寨、八家、徐家沙沟、下李家、杨家门、东门巷、东关、河门街、城中、西门、邓家庄、河湾、前庄、后庄、东庄、后营、黄家、王家、苏家、八里桥、沙坝24个村委会和城中、东关、西门、东门巷、柴油机厂5个居委会。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复设碾伯镇。
历史沿革:
民国初属附城,1931年建本城镇,1945年改称碾伯镇,1958年成立碾伯公社,1984年改碾伯镇。
2001年,辖东门巷、东关、城中、海力公司、西门、康东新村、西关7个居委会和上寨、下寨、后营、沙坝、邓家庄、西门、东庄、杨家门、前庄、后庄、苏家、王家、河湾、东关、东门巷、北门一、北门二、徐家沙沟、八家、八里桥、黄家、下李家、城中、河门街24个行政村。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地处朝阳山片区,故名。2021年社区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居委会辖区位于碾伯街道古城大街以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在碾伯街道古城西辖区范围内,因此叫做“古城西社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隶属于碾伯街道城镇居民居住的社区,在新乐东大街辖区内,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在碾伯街道新乐西辖区范围内,因此叫做“新乐西社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因在怡春小区院内称怡春社区,故名。2011年社区成立,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管辖范围以水磨营村为中心,故名。2011年4月从古城东社区分出,成立水磨营社区居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该居民点形成初期以所在地老县城东城门外有一巷道,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本村地处碾伯城关厢东部,故命名。解放初叫东关行政村,1955年叫东关初级社,1958年叫红旗大队、红卫大队,后改为东关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东关村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该居民点位于老县城北面。称北门,1984年本村分为北一、北二两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位于老县城北面。称北门,1984年本村分为北一、北二两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此地位于县城中心,故得名。原为东巷子大队和南门街大队,1965年叫城中村,1967年叫东方红大队,后又叫城中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城中村民委员会,沿…[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东城门和西城门是城墙连接的,中间有一个牌坊,在牌坊下修建一大门取名河阳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此地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1964年称西门大队,1958年称星光大队,1982年称西门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西门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住在阳关沟口,解放前叫阳关寨子,1958年后分为上寨、下寨两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居住在阳关沟口,解放前叫阳关寨子,1958年后分为上寨、下寨两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位于水磨营东面,称东庄,故名。解放后叫东庄子村,1955年叫东庄生产合作社,1958年叫丰收大队,1961年叫东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东庄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自然村水磨营的后方,故名后营。解放初叫后营行政村,1958年叫后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营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本村黄姓人居住较多,故得名。解放初叫黄家行政村,合作化时叫黄家合作社,公社化时叫前进大队,后又叫黄家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黄家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徐姓人数占大多数且地处沙沟,故得名。解放后通济乡时叫徐家沙沟二行政村,合作化时叫沙沟生产合作社,公社化时叫红专大队沙沟生产队,1961年与八家合并后叫…[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李姓第八门人占多数,故名。解放初叫八家行政村,1956年合作化时叫八家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叫八家大队,文革时叫团结大队,后为八家大队,1984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王姓人氏占大多数,故得名。解放初叫王家村,1958年改为王家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王家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居住的苏姓人员较多,故名。解放初叫苏家咀村,合作化时叫苏家合作社,1958年叫苏家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苏家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距县城八里且此地有一桥,故得名。解放初叫八里桥村,合作化时叫八里桥合作社,1958年叫红专大队,后又叫八里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八里桥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为引胜河冲刷出的沙坝,故名。解放初叫沙坝村,1984年政社分设沙坝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此最早居住李姓,在引胜沟李家下面,引胜沟里面的李家称上李家,故得名下李家。…[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该居民点位于湟水河北岸,湟水河河湾处,故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1949年叫大古城,后将大古城一分为二,分别叫前庄和后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1949年叫大古城,后将大古城一分为二,分别叫前庄和后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11,为主城区。
本村以姓邓人氏居多,故得名。解放初叫碾伯镇第一行政村,1955年合作社时叫朝阳三社,公社化时称邓家庄大队,1959年大公社时叫红旗大队,后叫邓家庄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112,为城乡结合区。
清同治年间,此地居住的杨姓人氏居多,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