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

地名:拦隆口镇隶属湟中区
行政代码:630122106代码前6位:630122
行政区域:青海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71 邮政编码:810000
车牌代码:青行政级别:镇
辖区面积:约48.6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3.3万人
人口密度:约679人/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1个社区、4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拦隆”系藏语,意为“沼泽沟”。

基本介绍:

拦隆口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2.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族等。面积48.6平方千米。辖拦隆口、沙窝、幸福庄、初哇、扎什营、玉拉、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扬口、东拉科、南门、西拉科上庄、西拉科中庄、西拉科前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户营东、千户营西、铁家营、上寺、上营、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3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达千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 1962年复归湟中县,1965年将上寺公社和拉目台公社合并成立拦隆口公社,1984年改设拦隆口乡。

荣誉排行:

2022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确定拦隆口镇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2014年7月,拦隆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9年1月,拦隆口镇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2005年10月,拦隆口镇上榜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历史沿革:

1949年,为湟中县第五区达千乡所辖。

1956年,为李家山区,同年划归西宁市所辖。

1962年,复归湟中县。

1965年,将上寺公社和拉目台公社合并为拦隆口公社。

1984年,改为拦隆口乡。

2001年,撤销拦隆口、四营、拉沙3乡,原拦隆口乡的25个村、四营乡的11个村、拉沙乡的7个村合并设立拦隆口镇。

2005年5月31日,撤销占林顶村村民委员会(整体搬迁)。

塔尔寺
拦隆口社区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拦隆”系藏语音译,意为有路的沟口,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处于一个沟的沟口,故得名。…[详细]

新村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78年是公社农科站,之后逐步形成村庄。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新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扎什营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扎什系藏语,意为吉祥,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巴达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改称巴达大队,1968年分建为扎什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社时改称…[详细]

巴达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巴达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改称巴达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巴达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班仲营村

一、全村社会经济现状: 班仲营村位于西纳川腹部,在省城西宁市西北部,海拔2434米,距西宁约30公里,距县城湟中37公里,与109国道、西湟、大湟公…[详细]

端巴营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纳族归附后定居此地,村以汉藏合语得名。端巴系藏语,佛祖之意。…[详细]

西岔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班伸营迁居于此,村以方位道路得名。…[详细]

下鲁尔加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鲁尔加系藏语,龙王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鲁尔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改称鲁尔加大队,1983年分建为下鲁尔加大队,1984年政社分…[详细]

上鲁尔加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鲁尔加系藏语,龙王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鲁尔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鲁尔加大队,1983年分建为上鲁尔加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详细]

拦隆口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拦降系藏语,有路的沟口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拦隆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拦隆口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拦隆口村村民委员会,名称…[详细]

白杨口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居白杨树较多的山口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白杨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白杨口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白杨口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东拉科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科系藏语下帐房处之意。据《西宁府新志》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纳族居收得名。…[详细]

南门一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2年),为防御蒙古部落侵犯,清驻西宁大臣范时捷,筑城建拉科营,设闸门,驻兵防守,故名。后简化为南门。…[详细]

前庄村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科系藏语,意为下帐房处,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前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前庄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详细]

中庄村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西拉科大队,1961年分建为中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中庄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上庄村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科系藏语,意为下帐房处,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前庄大队,1961年分建为上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详细]

卡阳村

“卡阳”藏语为“纯净.神圣的地方”,卡阳村距离省会西宁42公里,距离国家AAAAA级景区塔尔寺34公里,海拔2656米-4489米,为汉藏混居民族村落…[详细]

白崖一村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白崖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白崖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白崖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改为白崖一村村民…[详细]

泥隆台村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西拉科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西拉科大队,1967年分建为尼隆台大队,1984年改称为泥隆台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泥隆口村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尼隆系藏语,意为太阳沟。以所在地理位置得名。…[详细]

桥西村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说自元朝有达子族居住驻扎过营盘,后称为达子营,1978年更名为桥西(位于拦隆口西纳河桥以西)。…[详细]

千西村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西宁府新志》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纳族归附后,授国师指挥,设千户故名。…[详细]

千东村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西宁府新志》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西纳族归附后,授国师指挥,设千户故名。…[详细]

铁家营村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铁家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铁家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铁家营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上营村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曾在这里驻兵防守,故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上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上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上营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上寺村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以西纳寺院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上寺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上寺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上寺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拦隆一村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拦隆村,1956年合作化时分建为拦隆一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栏隆一大队,1984年政杜分设时改称拦隆一村民委员会,名…[详细]

拦隆二村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拦隆村。1956年合作化时分建为拦隆二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拦隆二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拦隆二村村民委员会,名…[详细]

白崖二村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白崖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白崖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白崖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改为白崖二村村民…[详细]

合尔营村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蒙古部落侵犯西宁时,在此地驻兵扎营。合尔系藏语,意为蒙古人营地,故名。…[详细]

麻子营村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麻子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麻子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麻子营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四营乡,2001年乡…[详细]

后河尔村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麻子营后村,1979年划分为后河尔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后河尔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四营乡,2001年乡镇行政…[详细]

佰什营村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伯什系蒙语,意为师傅,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伯什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伯什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佰什营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图巴营村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图巴系藏语,意为能者,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图巴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图巴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图巴营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详细]

尼麻隆村

泥麻隆村全村总面积2360亩,耕地面积1560亩,全部为旱地,人均耕地2.96亩。 泥麻隆村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在拦隆口镇党委政府的…[详细]

上红土沟村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居红土沟得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上红土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改称上红土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上红土沟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详细]

下红土沟村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下红土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下红土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下红土沟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四营乡,200…[详细]

红林村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以所在地理位置得名。原名红岭,后改为红林。…[详细]

民族村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拉沙阳坡村,1956年合作化时分建为民族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政称民族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拉沙乡,2001年乡镇…[详细]

邦隆村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邦隆系藏语,为青草沟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邦隆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邦隆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邦隆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民联村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拉沙,后以民族联合之意更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拉沙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分建为民联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民联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详细]

峡口村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建政时为峡口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峡口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峡口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拉沙乡,2001年乡镇行政区划调…[详细]

南门二村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清时期为了防御蒙古部落的侵扰,在此地修筑边墙隘口(即加隆沟间门)得名,后演变为南门。…[详细]


以下地名与拦隆口镇面积相当:
到拦隆口镇必去著名景点

拦隆口镇相关名人

拦隆口镇特产与美食
全国重点镇
  • 第一届全国文明村镇
  • 湟中区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 青海省全国重点镇
  • 湟中区拦隆口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 湟中区拦隆口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 湟中区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