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多巴镇 | 隶属:湟中区 |
行政代码:630122105 | 代码前6位:630122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8.7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7.84万人 |
人口密度:约52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个社区、44个行政村 |
多巴藏语意为“三岔路口”,因为多巴镇正好位于西宁市、湟中县和湟源县的交会处。
基本介绍:
多巴镇是湟中县18个乡镇之一,位于湟中县城鲁沙尔北部25km,东距省会西宁市25km。它西与湟源县相连,北与本县的拦隆口镇、李家山镇接壤,东与西宁市大堡子镇、彭家寨镇相邻,南与本县的甘河滩镇、汉东乡、共和镇相连。镇域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6km,总面积148.76km2。
多巴镇区所在地,位于北纬36。39’,东经101。3 1’,镇区海拔在2366~2822m之间,是青海省著名的高原小镇。多巴藏语意为“三岔路口”,历代为军事要地,是通往青南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咽喉地带,是牧区、农业区的交汇处,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的货栈、当铺和车马店等服务设施。随着青藏铁路、109国道(西宁~西藏公路
荣誉排行:
2014年7月,多巴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文化旅游:
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湟中县多巴镇,距西宁26公里,距县城20公里。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依山傍水,树木葱郁,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设田径、射击、射箭、拳击、柔道、蓝球等19处训练场馆。曾
下石城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银疙瘩村西,志土河西岸。志土河是条全长不足4公里的由南向北流入湟水的小河,泉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遗址南靠志土河转嘴,北有条小沙沟,西是山坡农田,东紧贴志土河岸
本布台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王家庄村。王家庄西原有一藏传佛教所设的本布,现习惯上仍将这里称本布台。遗址面积约100×100米,文化堆积厚约70-100厘米。遗址南部有条大路,西、北、东三面皆
历史沿革:
明、清两代在境内曾设“镇海营”(今通海)、“国师营”(今国寺营),民国时期为西湟镇;1949年,建镇时,为湟中区第五区和第四区辖地。
1956年,划归西宁市管辖。
1958年,为西宁市东风公社。
1960年,成立西宁市通海区(县级)后,为通海区多巴公社。
1962年,为湟中区多巴、通海2个公社。
1965年,将通海并入多巴公社。
1984年改称多巴镇。
2004年,原拉沙乡的8个村、拦隆口乡的8个村并入多巴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多巴”系藏语,两河汇流处、三岔口之意,是藏族部落名。多巴昂(即部落首领千户官)曾住此地,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多巴通海社区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下辖的社区。…[详细]
湟中县多巴镇小寨村地处湟水河南崖,属多巴镇最东端的村庄。青藏铁路、109国道穿村而过,交通发达、通行便利。全村耕地面积2626.4亩,村庄面积1050…[详细]
湟中县多巴镇双寨村地处西宁西郊,距省会西宁18公里处,属川水地区,青藏公路、铁路穿村而过,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是西宁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大崖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大崖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大崖沟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位于西宁市近郊,村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260米,土壤肥力。是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交通十分便利。通讯设施齐全,户户通有线电视,…[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因村处甘河汇入湟水处,故名甘河门。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甘河门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建为甘河门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甘河门村村民委员…[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设时为前进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新墩大队,1981年政社分设时改为新墩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西宁兵备按察使刘敏宽,督军民筑城堡、边墙阇门驻兵防守。因地处大康缠川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通海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城东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城东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通海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城西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城西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政社时为王家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为王家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成王家庄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通海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城中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城中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清时,在一个地处疙瘩山下,建营驻兵防守,故得名营疙瘩,后演变为银格达。…[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大沟门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称为丰胜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丰胜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十三年授于归附的藏族隆奔措哇首领为隆奔国师指挥,设衙门,驻兵营于此,故名国师营,后演变为国寺营。…[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山沟有建材石板,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石板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石板沟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石板沟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扎麻隆,系藏语,毛尔刺沟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扎麻隆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扎麻隆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扎麻隆村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马申茂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马申茂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马申茂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加拉山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为加拉山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加拉山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尚什家村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以牧地得名,村民委员会以所在地理位置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多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多巴四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为多巴四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明朝时有一指挥同知官在此地设衙门,因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多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多巴二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为多巴二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很久以前此地落过大雁,得名雁尔沟,后演变为燕尔沟。…[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吴仲乡大掌村,1956年合作化时划归李家山区云谷乡毛尔茨沟村,1964年“四清”时划归多巴公社黑嘴大队第七生产队,1979年分建为…[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多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多巴三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为多巴三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多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多巴一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称为多巴一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黑嘴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黑嘴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黑嘴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沙窝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沙窝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沙窝尔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乡并镇时改为沙窝尔村村民委…[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杏树庄,1964年更名为幸福庄,后又改为幸福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西宁府新志》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居牧西纳川带的藏族归附后,定居初哇。初哇,系藏语淤泥滩之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玉拉系藏语,山神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玉拉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玉拉大队,1984年政社分社时改称玉拉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乡…[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合尔营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建为合尔营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合尔营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拦隆口乡,200…[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建在丹麻寺院处,故名丹麻。系藏语,莲花之意。…[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奔巴口村是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时该地曾驻扎军营,得名营房台,后转音为油房台。…[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年家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改建为年家庄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年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拉沙乡,20…[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杨家台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杨家台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杨家台村村民委员会,2001年撤乡并镇是从沙拉乡划归多巴…[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北沟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北沟大队,16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北沟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拉沙乡,2001年乡镇行政…[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目尔加系藏语,水红色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目尔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为目尔加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目尔加村村民委员会,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拉卡系藏语,意为山咀,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拉卡山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拉卡山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为拉卡山村村民委员会,名称…[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尕尔加系藏语,白色之意,故名。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尕尔加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尕尔加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为尕尔加村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西宁府新志》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藏族隆奔族归附后,授国师指挥,居牧拉沙一带,村以奔巴尔族得名。奔巴尔系藏语,宝瓶之意,称奔巴尔中村,…[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解放建政时为洛尔洞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建为洛尔洞大队,1984年政社分设时改称洛尔洞村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原属拉沙乡,200…[详细]
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韦家庄村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260米,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灌溉便利,。位于东临西宁市距17公里,离西宁市最大的海湖路批发市场较近,为该村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