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八嘎乡 | 隶属:砚山县 |
行政代码:532622204 | 代码前6位:532622 |
行政区域:云南省 | 地理分区:西南地区 |
长途区号:0876 | 邮政编码:663100 |
车牌代码:云H | 行政级别:乡 |
人口数量:约2.37万人 | |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
“八嘎”系壮语,“八”为口,“嘎”为汇流处,意即小河交汇口。
基本介绍:
位于砚山县东部,西接江那镇,北连干河乡,东邻阿猛镇,南界盘龙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75个自然村,160个合作社(队)。居住着汉、白、彝、苗、回、傣等6种民族,总人口29949人。全乡共有耕地30129亩,人均耕地1.03亩,主产稻谷、玉米、小麦、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三七、烤烟、辣椒、花生,以三七、烤烟、林业为支柱产业。属省定扶贫攻坚参,1998年已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荣誉排行:
2021年3月,八嘎乡入选2020年云南省卫生乡镇名单。
历史沿革:
清宣统二年(1910年),八嘎乡境域为文山县东区第七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成立砚山县时为第二区八嘎甲。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为第二区晴岚镇。
1950年,为砚山县盘龙第四区八嘎乡。
1958年,砚山县并入文山县,为五星公社。
1959年,改名八嘎公社。
1961年,恢复砚山县,八嘎公社改区。
1970年,改八嘎公社。
1984年,复改区。
1988年,区改八嘎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八嘎”系壮语,“八”—口,“嘎”—汇流处,意即小河交汇口,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凹嘎,壮语,意为花树脚,故名。1950年为第四(盘龙)区凹嘎乡。1958年划归文山县为五星公社凹嘎大队。1961年恢复砚山县八嘎区凹嘎公社。1970年…[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为第四区(盘龙乡)半夜寨乡。1958年划归文山县为五星公社半夜寨大队。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八嘎区半夜寨公社。1970年为八嘎公社半夜寨大队…[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0年为第四区湖广箐乡。1958年划归文山县为五星公社湖广箐大队。1961年恢复砚山县八嘎区湖广箐公社。1970年为八嘎公社六主大队。1984年八…[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竜所,壮语,“竜”—箐,“所”—梧桐树,意即梧桐树箐,村居长有梧桐树的山箐旁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下边的东南角有一很深的大落洞,据传多年前有人放牛,一头大牛被冲进这个大洞里,再也找不到,故名牛落洞。…[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蚌岔,壮语,“蚌”—山坡,“岔”—茶树,意即茶叶坡,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民委员会位于梅子箐村,故名。在八嘎乡境内西南部,山区和合谷区。所辖12个自然村,756户,3256人。居住汉、彝等民族。1950年为四区梅子箐乡。…[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驻地有三座山,形似三颗星星,故名。1950年为第四区(盘龙)三星乡。1958年划归文山县为五星公社三星大队。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八嘎区三星公社。1…[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六主,壮语,“六”一寨,“主”一中,意即中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平寨,以村驻地地势平坦,故名平寨。平寨位于八嘎乡东部,以山区为主,生活着壮族,1950年为盘龙区平寨乡。1958年并归为文山县为五星公社平寨大队。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