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阿坞镇

地名:阿坞镇隶属宕昌县
行政代码:621223106代码前6位:621223
行政区域:甘肃省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长途区号:0939 邮政编码:746000
车牌代码:甘K行政级别:镇
人口数量:约9302人
下辖地区:12个行政村
地名由来:

“阿”为羌藏语首字,“坞”为构筑在村落外围的屏障。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岷州卫人于敖特遣庞参将回乡修筑阿坞城堡,因而得名。

基本介绍:

阿坞乡位于宕昌县北端,距县城45公里,北距岷县县城95公里,既是宕昌的北大门,又是陇南的北大门。全乡辖12个行政村,63个合作社,2418户,11311人,有劳动力5700人。全乡总面积116640亩,其中耕地面积21805亩,人均2.4亩。平均海拔240C米,无霜期160天,四季分明,宜药适粮。

国道212线纵贯全乡,目前,全乡已村村通路、通电、通电视、通水、通移动电话及三个村通程控电话的“六通”目标。阿坞乡是“岷归”的主产区,年种植当归、黄芪、大黄等 5000亩左右。近两年退耕还林3万亩,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是全县重点开发乡镇之一。2000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690万元,人均纯收入69

+查看详细阿坞镇概况>>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设西叠乡。

1949年后,境内先后设别竜、耙石、各竜乡。

1958年9月,粑石乡与牛家乡、白龙镇合建白龙公社。

1961年,白龙公社析设阿坞公社。

1983年11月,阿坞公社改阿坞乡。

2024年,阿坞乡撤乡设镇,改为阿坞镇。

黄河石林风景旅游区
西固村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世祖至元年间元朝廷在今岷州设立西固城军民千户所,取西疆巩固之意。后由于元末农民起义战争,部分城聚居民避难在此,命名此地为西固。后明朝年间,有西固村…[详细]

各竜村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解放前称各龙大庄,解放后改称各竜庄,现称各竜村民委员会。…[详细]

别竜沟村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末期就有藏族部落居住在此地,将此地命名为别竜庄,后因为部落战争和族群战争,汉族取代藏族成为这里的主要民族,时人称作别竜沟,后为别竜沟村。1949年…[详细]

别竜村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末期就有藏族部落居住在此地,将此地命名为别竜庄,后因为部落战争和族群战争,汉族取代藏族成为这里的主要民族,时人称作别竜,后为别竜村。…[详细]

阿坞村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唐朝五代十国年间(公元923-936年)原为草滩,后在大宋年间外来羌人移民至此,称为阿坞庄。…[详细]

哈达村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老人们传说,自明、清时期,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这里的人们大多是从四川、舟曲、甘南等地迁徙而来的藏族、汉族的人们,所以哈达拉古这个地名属于藏语,有圣贤…[详细]

麻界村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大概在宋朝年间,该村有包氏居住,因该村与岷县麻子穿相近,故取名麻界。…[详细]

叶扎村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叶扎为藏语,意为石崖下面的村庄。解放后一直为叶扎村,至1969年叶扎村、麻界村合为卫东村,1973年更名为麻界大队,1978年后半年从麻界大队分离出来…[详细]

西迭村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迭村含义来历有两说:一是西部有叠山,“迭”取“叠”谐音,故名。…[详细]

粗路村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藏语粗竜沟,汉语南面的水沟,后转换为粗路村。…[详细]

耙石村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明朝崇祯年间建村时有翟、苏两大户商议,故命名为耙石村。…[详细]

坞麻村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到阿坞镇必去著名景点

阿坞镇特产与美食
宕昌县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