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两河口镇 | 隶属:宕昌县 |
行政代码:621223110 | 代码前6位:621223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车牌代码:甘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23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8112人 |
人口密度:约66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7个行政村 |
因白龙江与岷江在此交汇而得名。
两河口乡位于宕昌县南部,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91亩。河谷海拔1300米,高山海拔170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50天,日照时间21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约475mm,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党参、大黄、红芪为主,全乡辖22个行政村,3260户,14916人,有7个村34个合作社已通电,占总户数97%,有3个行政村通公路。特产资源主要以花椒、烟叶、大黄、党参、红芪为主。
2004年8月,划秦峪乡的8个行政村、沙湾镇的2个行政村、化马乡的7个行政村合并建立两河口乡。
2024年,两河口乡撤乡设镇,改为两河口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两河口才地处白龙江与宕昌岷江交汇处,故此地称为两河口,也是甘南州与陇南的交接处。…[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该地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故而得名清水子。…[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曹下村,明朝时为牧马之地,当时为安全起见,在山上建立骑兵,当时称为槽下,后简称曹下。…[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麻地坪村,由于本村处于大山之中,村庄处于山中一坪中,地势稍平,故称麻地坪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多生长桃树而得名为桃坪。该村自1949年改革开放以来,2010年命名为桃坪村村民委员会历史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有一石壳。形似门道而得名。柯门道村原属宕昌县秦峪乡,2010年撤乡并镇,取消秦峪乡,划归两河口乡,柯门道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庙下村,地处山脚之下,其山上以前有座庙,古城庙下。…[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多数居民姓王,故名。自从1949年改革开放是属于公社,2010年命名为王院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为当地人牧羊场地,后草场退化,村庄周围石头多、地少石头成堆摆放,故称羊古堆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周围有四座高山环绕,故名。原属秦峪乡四方村,2010年撤乡并镇,属两河口乡四方村村民委员会至今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岷州卫遣游击韩文将军驻守于此,屯田开荒,建成关隘,石阏古寨。…[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相传三国时期邓艾入蜀,途径化马,天降奇石酷似马的形状,由此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声村,三国时期为烽火台驻地,可望到舟曲、石坳子各敌情发出号角,故称新声。…[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罗湾村包括罗湾社和老山社,罗湾社居住时间较早,而且所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山湾处,故命名为罗湾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处于山沟中,村庄周围全为石山,当地居民条件艰苦,用石头砌成院墙,故称为石院。…[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往来商旅经过本村古时为石坳村集市,习惯称为街上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背靠大山,故名。1949年改革开放以后,2010年命名为山背村村民委员会并一直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