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哈达铺镇 | 隶属:宕昌县 |
行政代码:621223101 | 代码前6位:621223 |
行政区域:甘肃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39 | 邮政编码:746000 |
车牌代码:甘K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14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57万人 |
人口密度:约18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9个行政村 |
哈达铺原名哈塔川,因“塔”与“达”韵母相同,后来逐渐将“塔”呼为“达”,即“哈达川”。明代在哈达川设铺,故称哈达铺。
哈达铺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人口稠密,集市繁荣。全镇总面积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6万亩。全镇辖29个行政村,5880户27747人,农作物以洋芋、小麦、蚕豆为主,盛产黄芪、红芪、大黄、当归、柴胡等60多种中药材,尤以“岷归”享誉国内外,支柱产业主要有中药材加工、畜牧养殖、淀粉加工、旅游业等。
红军长征途中,曾两次到哈达铺,在这里制定了挥师北上的伟大战略决策,被誉为长征“加油站”。2001年6月被0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分别命名、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数万人前来参观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024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哈达铺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2024年7月,哈达铺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05年9月,哈达铺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旅游:
哈达铺红军长征一条街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座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罗开富在“党必须指
哈达铺红四方面军长征旧址位于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由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部旧址、哈达铺游击队司令部旧址、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旧址3处院落组成。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军部旧址位于哈达铺镇下街村318号,始
1935年9月18日,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到达哈达铺,9月22日,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的住处(原哈达铺“义和昌”药铺)召开中央领导会议,作出了落脚陕北、建立新苏区的决定,又在“关帝庙”召开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建于1978年,座落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北部,国道212线300公里处。哈达铺属回、藏、汉民族杂居区,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三、四三个方面军先后于
民国元年(1912年)后,先后设哈达铺乡、白龙镇。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归属氓县第五中心区,辖周边4乡。
1954年6月,划归宕昌县。
1958年3月,改为白龙镇;同年9月,与牛家、耙石合并为白龙公社。
1964年6月,白龙公社改为哈达铺公社。
1983年10月,哈达铺公社改哈达铺乡。
1985年10月,哈达铺乡改哈达铺镇。
2004年8月,牛家、金木2乡并入哈达铺镇。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古时为罗姓人居住地,后来命名为下罗村。1949年至1968年属哈达铺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下罗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下罗村村民委员会一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由于当地的村落居住在哈达铺镇的下面街道上,因而命名为下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新寨古为羌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羌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这个村落位于哈达铺镇上,在镇子的上面街道上,因此命名为上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各居古为羌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羌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故而以藏语名命名为金布川。…[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上居民以王姓者居多,故而得名。1949年至1968年属哈达铺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王家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王家村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撮布村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候这个地方的罗姓的人居住,因而得名为上罗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根据村庄所在地的地形而取名,所以叫玉岗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故而以藏语命名为力藏。…[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当地人习俗,他们喜欢做什么事都要看风水,所以后来这个地方的名字是根据风水学中金、木、水、火、土中金木二字命名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故而以藏语名命名为结藏。…[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地名为藏语名,一直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故而以藏语名命名为郝藏。…[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地名为藏语名,原名树布,后分为树上、树下两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地名为藏语名,原名树布,后分为树上、树下两村。…[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村庄所在地的建筑,房顶多用砖瓦砌成,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故而以藏语命名为聂仁。…[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所在地先前为吉家所有,故而得名。1949年至1968年属牛家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吉家湾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吉家湾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于当地的村上居民以牛姓者居多,故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地名为藏语名,一直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为藏族居住地,地名为藏语名,一直沿用。…[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上竜布古为藏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藏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下竜布古为藏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藏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大卦古为羌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羌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下哈竜古为羌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羌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上哈竜古为羌族居住地,地名沿用古羌语,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上居民以苏姓者居多,故而得名。1949年至1968年属牛家生产大队,1968年成立各苏生产大队,1984年更名为各苏村村民委员会。2004年之前属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