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佘家镇 | 隶属:长垣市 |
行政代码:410728112 | 代码前6位:4107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67万人 |
人口密度:约8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9个行政村 |
因镇政府驻地得名佘家镇。
佘家镇,位于豫北平原的长、濮、滑三县交界处,所辖区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6.1万亩,辖49个行政村,60个自然村,6.5万人。2024年被省爱卫会评为省级卫生乡镇。
区位优势明显。S308线纵穿南北,济东高速横贯东西,新荷铁路跨境而过,镇区“三纵三横”路网格局基本形成,镇村道路四通八达。
产业兴旺发达。以“一轴两翼”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在高速出入口高标准规划700亩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医疗器械、汽配、种植业、建筑业等。辖区内有:长东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市新垣防腐保温制品有限公司、长垣县宏达汽配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
人才振兴回归。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乡土人
2024年12月,佘家镇被河南省爱卫办确定为2025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3月,佘家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1月,河南省爱卫会命名佘家镇为2024年度河南省健康乡镇。
2024年12月,2024年河南省省级生态乡镇名单公布,佘家镇榜上有名。
佘家镇抗日战争时期属滨河县二区,系抗日根据地。
解放后,属长垣县八区。
1958年,建立佘家人民公社。
1983年,改公社为乡。
2024年,撤乡建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明初洪武年间,佘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位于西,得名佘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名寺——太平寺,寺西北角有一造船厂,官府称为板厂,百姓俗称板城。在板厂居住的杨氏移民点称杨板城。…[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中老户姓王,加之北面有魁王庄得名南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54年合作化时把前高,后店两村合并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佘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位于东,得名佘东。…[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朱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依渡口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名为黄佘,初期有黄、佘二氏。后因黄氏衰,位于佘家村之北,易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规模小且村中姓氏皆钟氏,得名钟家。原属滑县第七区。1943年属滨河县第二区。1945年属长垣县第八区。1958年建钟家生产大队,属佘家人民公社。19…[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关村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佘家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历尽艰辛来到这里,东西一放说:“就找这啦!”后把找寨命为村名。原名卢找寨,后卢氏衰,苗氏兴得名苗找寨。…[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此安营扎寨,村多为武姓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属老岸南关居民点,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而搬迁现址,日久成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洪武年间,张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张弓寨之东,得名东张弓寨。…[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六年(1373),牛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牛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郝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而名郝家。后分为东、西两个郝家。居西,得名西郝家。…[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洪武年间,佘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位于南,得名佘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魏沙窝,因魏氏建村于沙窝旁得名。后魏氏绝,赵氏兴,称沙窝赵。1954年合作化时易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此安营扎寨,后村中黄姓兴,且位于西部,得名西黄找寨。…[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在此安营扎寨,后村中黄姓兴,且位于东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葛家寨,清康熙年间,易今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前张弓寨,别名前大楼。1973年与东张弓寨村分开,1994年与南王庄分开,故佘家乡前楼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邵氏二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邵老二居此建村得名邵二寨。本村在邵二寨东边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高氏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建村,得名河里高。…[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63年邵二寨村民新建村,命名东北庄,1969年分大队因位于邵二寨北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年间,车氏移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王庄。因有夜市兴旺,他村妒忌,称之为鬼王庄。因讳鬼不吉,易今名魁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邵氏二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老二居此建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间,陈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依黄河岸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连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后分为东、西连庄。居东,得名东连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两堤夹角处建村得名夹堤佘,后因多种不便而易村址,更名佘新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翟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建村,得名翟家。…[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依黄河岸建村,得名高岸下。…[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依黄河岸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连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后分为东、西两个连庄。居西,得名西连庄。…[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金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依黄河岸建村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名寺——太平寺,寺西北角有一造船厂,官府称为板厂,百姓俗称板城。在板厂居住的韩氏移民点且位于西边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名寺——太平寺,明洪武年间韩氏移民在此建村,得名寺门。…[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六年(1373),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以祈求太平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位于邵二寨西边得名西邵二寨。原属滑县第七区。1943年属滨河县第二区。1945年属长垣县第八区。1958年建西邵二寨生产大队,属佘家人民公社。1983…[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老岸设文武衙门(滑县分司)筑有内城(土城),外围(村堰)设四门四关,此村位于东,得名东关。…[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光绪十四年(1888),滑县东起寨张景山率家眷迁至此地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初洪武年间,张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居张弓寨之西,得名西张弓寨。…[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黄氏从寺门迁此建村,得名黄庄。…[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位置处在杨板城西而得名。1943年属滨河县第二区。1945年属长垣县第八区。1958年建西庄生产大队,属佘家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西庄村民委员会,…[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韩板城村是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市佘家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名寺——太平寺,寺西北角有一造船厂,官府称为板厂,百姓俗称板城。在板厂居住的韩氏移民点称韩板城。…[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朝时期这里有一名寺——太平寺,寺西北角有一造船厂,官府称为板厂,百姓俗称板城。在板厂居住的陈氏移民点称陈板城。…[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洪武年,郝氏移民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而名郝家。后分为东、西两个郝家。居东,得名东郝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