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城关乡 | 隶属:封丘县 |
行政代码:410727200 | 代码前6位:4107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3 | 邮政编码:453000 |
车牌代码:豫G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34.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83万人 |
人口密度:约140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6个社区、41个行政村 |
辖区环绕县城,故名。
封丘县城关乡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东部。全乡总面积34.4平方公里,耕地2.8万亩,总人口2.6万人,辖26个行政村,141个村民小组,6200户。
党的建设方面。我们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促发展、促稳定的工作思路,争创先进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
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红芋、花生等。年产小麦7000多吨,玉米6000多吨,红芋4000多吨,花生2200多吨。农田水利设施齐全,经过几年的不懈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树成行、渠相通、井配套、旱能浇、涝能排的新农业生产格局。同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1949年为封丘县第一区。
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
1983年改设城关乡。
2005年原娄堤乡并入城关乡。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三里辛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边庄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北崔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1,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西孟庄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中孟庄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17,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石庄社区是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城关乡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唐代时村里有一大户人家于村东打了一口大水井,配上铁质水车,能灌溉百亩以上。故名水车李村,后演变为水车里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时崔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至豫开封府祥符县,初名崔河。后遇荒旱,无法生存,崔氏族人相继迁离,定居于现居地,改为南崔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一百多年前为两个村庄(菜园庄、姜庄),清末农民起义军来到这里,姜庄的大财主要老百姓筑围墙,把两个村围在一起,因姜庄人较多,有势力,取名姜庄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康熙年间建村,因程姓人居多,取名小程庄,后来王姓占了优势,就改为王庄,1956年与一家王村相区别,1956年更名为前王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嘉庆年间,黄河决口成灾,何家铺王氏一家夫妇带领5个儿子来此定居建村,得名一家王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刘姓从外地迁来在此定居,形成村庄,故名刘村。…[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建于明代,因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人民为了求神防洪,在村东头建一座塔,村西建一座阁,故村名阁塔。因村中有姓葛的,就写成“葛塔”。村民分住前后两片,此村在前…[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人们为了求神防洪,在村东建一座塔,村西修一座阁,故名阁塔,因村中有姓葛的,就写成“葛塔”,村民分住前后两片,后演变为前葛塔、后葛塔…[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原来姓孟的较多,又在县城东,所以取名东孟庄,简称东孟村。…[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约五、六百年前,师姓在此定居,得名师寨。…[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封丘县志》记载,王氏始祖景昌、景和、景隆、景华兄弟,清初由大东关迁至东五里处定居,形成村庄,并建有楼房,得名王楼。…[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吕氏家谱记载:原名吕窑,吕先寨。因地洼,人谓之“井底”,因吕姓多,得名吕井。…[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勾姓在此建村,故名。1949年属封丘县第一区。1958年为勾寨大队,属城关公社。1984年为勾寨村民委员会,属城关乡。…[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东有一座大寺院,位于寺西院边,因杨氏居多,得名西杨寺。…[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西有座大寺院,在寺的东边,因杨姓多,得名东杨寺。…[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早期以万姓居多,称万家寨,后简称万寨。…[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杨、徐二姓在此建村,得名杨徐寨。1949年属封丘县第一区。1958年为杨徐寨大队,属城关公社。1984年为杨徐寨村民委员会,属城关乡。…[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清代时,因三面临大沙丘,故名沙里寨,后谐音演变为山里寨。…[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封丘县城东冯村陈氏族人迁此建村,后黄河水灾,只剩陈氏祠堂遗迹,陈氏族人返回重建村,以祠堂为名,故名陈家堂,后称陈堂。…[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昔有布、李二姓在此定居,故名布李寨,后演变为布里寨。…[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是被黄河水冲毁的残堤,后居民将堤搂平建村,比大娄堤小,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宋代军队在此作战搭过两个帐篷,后面的为后大帐,人们在这里形成村庄,取名为后大帐,后演变为后大章。…[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清代由新乡县古固寨迁来住在佛寺附近,形成村庄,故取名古佛寺村。…[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臧何村”,明万年间前碑文记载为“臧家堂”,相传修观音堂时,主修人姓臧,人户庞大,故改为“臧家堂”,后演变为臧堂。…[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建村初期,李姓居多,得名李庄。后演变为李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末清初该处有一条大路,有人在路的拐弯处开一饭铺,发展成村,故名拐铺。…[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康熙年间,路姓在堤上盖一座楼,后建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有姚、薛、高、陈、李、曹等大家在此落户,故称九家,后谐音叫九甲,后以方位命名前九甲。…[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前原名“辛庄村”,并无贾姓。后来封丘县东石庄村一年轻人贾生员来教私塾,并入赘到张姓人家,落户,繁衍生息,门丁兴旺,故名贾辛庄。…[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原是被黄河水冲毁的残埋,后居民将堤找平建村,地名楼堤,后演变为大娄堤。…[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有闫姓在此建村,叫闫家河。明代时黄河决口,村西形成一条河,村庄位于东部,得名东河。…[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原名李楼,后因村庄在一条大河西侧,故名西河村。…[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葛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建村,分南北两片定居成村,居南,故名南葛寨村。…[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昔有姚、薛、高、陈、李、曹、等九家在此落户,故称九家,后谐音叫九甲。后以方位命名后九甲。…[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名叫刘秀府寨,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定居形成村庄,后来村内一富裕人家,门前有堆粪,多少车都拉不完。结果有一个无福之人来拉粪,一抓钩从粪堆里抓出一只大蛴…[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汪姓在此筑寨建村,得名汪寨。1949年属封丘县第五区。1955年为汪寨村,属娄堤乡。1958年为汪寨大队,属荆隆宫公社。1984年为汪寨村民委员会,属…[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军队在此作战搭过两个帐篷,前面的为前大帐,人们在这里形成村庄,取名为前大帐,后演变为前大章。…[详细]
区划代码:~24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200年前,古佛寺姓付的迁移到该地落户,故名付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代,董姓在堤南定居,村名董家堤,后简称董堤。…[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郭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常年积水的平地坑建村,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姓临河而居,叫张河庄,简称张庄。因重名更改为西张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