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繁阳街道 | 隶属:内黄县 |
行政代码:410527001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8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6.55万人 |
人口密度:约762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7个社区、28个行政村 |
繁阳街道:取自古代县城名“繁阳”。内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区域之一,据史书载“邑西北三十里,有古繁阳城,名著战国,春色长留……”,繁阳,战国时属魏邑,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所以有“名著战国”之说,和内黄同是汉置县,是古代县城,街道繁华,环境优美,商贸兴旺发达,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繁阳春色即内黄十二景之一。今县城内中心道路繁阳大道因此命名,故撤城关镇设街道以“繁阳”作为专名。
城关镇位于县境偏北东部,东邻清丰县韩村乡,西邻东庄镇,南与后河镇、亳城乡接壤,北与张龙、马上乡为邻。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0.1%。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辖4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239个村(居)民小组,21437户,830万人,其中非农业30196人,耕地5.3万亩,全部为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亩。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财政收入8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
城关镇旧为内黄县治所。新中国建立后曾两次设镇,为第一区所辖。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城关乡,1958年改为
2024年2月,繁阳街道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2024年7月,繁阳街道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设镇,为第一区所辖。
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城关乡人民政府。
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78年分东半部建立长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79年又合并为城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建立城关镇人民政府。
2024年撤销城关镇设立繁阳街道,实行城市管理体制至今。
街道办公地点设在原城关镇政府驻地不变。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东风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2,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南关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3,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赵庄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4,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宛庄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5,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西后街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北街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007,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北关社区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社区。…[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地处黄河故道,周边都是沙丘,人们为了防洪在村周围修筑土寨,且村落较小,故称小寨,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寨。…[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西丈保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东丈保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马姓先祖在此建村,马姓在此打了一眼井,故将村庄命名马家井,简称马井,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代有个叫陈植的人,原籍茶陵,袭其祖职,管理军屯。清顺治十六年(1659)所辖屯地归并内黄,后以姓氏得名陈家营,简称陈营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北丈保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繁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为防止洪水漫溢决口,在堤顶上临时加筑的小堤称为“子埝”,因村落地处子埝尽头,故名“埝头”,后演变为“碾头”,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祖传碑记,明初,朱姓先祖奉旨迁民,从山西洪洞迁落于此,因地处黄河故道,呈有积水汪地,故根据姓氏地貌命名为朱小汪,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王姓先祖奉旨迁民,从山西省洪洞迁落本乡,因地处黄河故道,呈有积水汪地,故根据姓氏地貌命名为王小汪,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姓先祖奉旨迁民,从山西省洪洞迁落本乡,因地处黄河故道,呈有积水汪地,故根据姓、地貌命名为李小汪,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常姓先祖奉旨迁民,从山西省洪洞迁落于此,因地处黄河故道,呈有积水汪地,故根据姓氏地貌命名为常小汪,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因村落位于黄河故道金堤上得名“长堌”,以方位得名“东长堌”,后简化为“东长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初,卞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得名卞家庄,后简称卞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形成于唐代以前,因当时北邻已有魏庄村,故起名为南魏庄,后来因“魏”“王”两字字音相近,演变为南王庄,沿用至今。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因村落位于黄河故道金堤上得名“长堌”,以方位得名“南长堌”,后简化为“南长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因村落位于黄河故道金堤上得名“长堌”,以方位得名“西长堌”,后简化为“西长固”,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代为“五里庄”。疑因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梅花拳大师杨炳考孝中武探花,位列“鼎甲”。于是改村名“鼎甲庄”,后演变为“丁家庄”,1949年后又简…[详细]
区划代码:~24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万历年间,段明、段黑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此建村,得名段家庄,后简称段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因位于黄河故道渡口,原名为渡村,后演变为杜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杜姓祖先在此建村,得名杜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4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王氏弟兄七人自山西洪洞县迁出,老七居住于此,故名王七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郭姓从大黄滩迁此村,称郭家庄,后简称郭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因黄河洪水泛滥,村民得神蟒相救,洪水退后见一碑上写到受天地之托,真武大帝派巨蟒神拯救黎民百姓于洪水之中,人们修建庙宇纪念,并将村名改为真武庙,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5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王氏先祖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为怀念故土起名王思家庄,后演变为王思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万历十七年(1588),明氏先祖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明家庄,后简称明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村庄距县城有五里,称五里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5,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传因居城北且王氏建村,得名“北王庄”,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56,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明万历年间,康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得名康家庄,简称康庄,沿用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