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庄镇 | 隶属:内黄县 |
行政代码:410527101 | 代码前6位:410527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2 | 邮政编码:455000 |
车牌代码:豫E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1.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4.97万人 |
人口密度:约54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44个行政村 |
西汉高帝九年(前198)始置内黄县,县治曾设在今旧县村,东庄位于县城(今旧县村)东,故名东庄。
东庄镇位于内黄县城西5公里处,辖45个行政村,6.3万人,镇域面积88.53平方公里,耕地7.4万亩,是河南省科技示范乡镇、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省名优温棚瓜菜之镇、安阳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乡镇、安阳市连续五年特色农业乡镇。
东庄,因在故内黄县城旧址(旧县村)以东而得名。清咸丰11年(1861年)筑寨围,周长9华里18步,更名为“古风镇”。民国时期为三区区公所驻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内黄县第二区区公所驻地。1957年撤区并乡,建立区级建制的东庄乡和新张乡。1958年合并为东庄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东庄乡。1987年撤乡并镇。
东庄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通讯便捷,交通
2024年12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东庄镇为河南省第三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温棚瓜菜)。
2024年3月,东庄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4年2月,东庄镇被评选为安阳市2025年度市级文明村镇。
明、清袭元代乡、里、甲制,称东庄里。
1911年东庄集称镇。
1945年属二区。
1956年设东庄区。
1957年撤区改为东庄乡。
1958年,新张乡并入东庄乡,改置东庄人民公社。
1984年复置东庄乡。
1987年东庄乡撤乡设镇,称东庄镇,沿用至今。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于明代以前,因坐落在黄河故道高地,原村名叫台子头村,后演变为台头村,继按方位改称东台头,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台…[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于明代以前,因坐落在黄河故道高地,原村名叫台子头村,后演变为台头村,按方位改称西台头,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台子…[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弘治十四年(1502),村中有郝、邢、刘姓,而郝姓居多,按姓氏命名郝村,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郝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李氏先祖携眷迁来定居,因地处黄河故道,按姓氏命名李家流村,清代中后期简化为李流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李家流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杨氏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建村,因地处黄河故道,按姓氏得名杨家流村,后简称杨流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杨家流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旧县在历史上曾是内黄县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黄河决口,县城漂毁,迁至大固村(今大故县),由此而得名旧县。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侯流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于秦汉,原名黑沙村,地处黄河故道。后迁现址,因地势较高改名大堌村。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黄河上游决口,淹没县城,县城从旧县村迁至大堌村,…[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内黄县城在宋、金时代由旧县村迁大故县村时,县府仓库、花园曾设在此,故有花园村之称。县城东迁后,自然形成西、东两个故县村。东村人口多叫大故县,西者人口…[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落形成于宋代,后因大故县是县城,村落位于县城的北侧,村四周建有土寨,故名后寨,沿用至今。清光绪十八年(1892)《内黄县志》载有“后寨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殷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来,在这片荒沙野地上定居,故称野庄,后按方位而名西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西野庄”。…[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殷氏先祖从山西洪洞迁来,在这片荒沙野地上定居,故称野庄,后按方位命名东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东野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东庄集”。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西,称西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西街…[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南,称南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南街…[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宋代,县城设在今旧县村,东庄在县城东,故名东庄,后为内黄县四大集镇之一。东庄集分设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居北,称北街。四街原本一体,共称东庄集,东庄北街…[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永乐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庄座落在东庄集北而得名后村,沿用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董姓五世祖董武□(后一字失考)为逃避战乱,明建文四年(1402)携眷迁至内黄县东庄集落户,明代后期因人口增多,按姓氏得…[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郭姓兄弟二人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地定居建村,按姓氏得名郭家庄,后演变为郭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郭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原村名王村,后王氏族衰,黄氏兴盛,改称黄家庄。后演变为黄村,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黄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形成在汉代,据传为纪念汉代改革家晁错而始有大晁,继置小晁,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小晁”。…[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马固是明代以前建村,因村落设在高堌堆之上,马姓居多,又取永留固居之意,而得名马堌,后简化为马固,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马…[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代建村,因人口多村子大而得名,习惯读音为“大(dai)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大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落形成于汉代。据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藩(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被冤杀,其后代在此隐居,为纪念晁错,将此村命名为汉晁,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村址是黄河支流的岸边,名流河村,又因在北流河、中流河之南,按方位又称南流河村。历史上曾按姓氏改称:马流河、焦流河、魏流河,现在仍称南流河村。明嘉靖十…[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建村,傍黄河支流而居,明代中期,村落形成后,又各冠以姓氏,而有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1950年,牛流河为一个行政村,池流河、李流河为一个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前,这里是黄河支流的渡口,有一商旅客店,人称渡口店。后来西北1.5千米处有一郞庄,为避水灾和匪患,人口迁到渡口店。明代迁民后逐渐演变为渡店,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凡村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自山西洪洞张村迁来之民为纪念原籍,故取名新张村,后因在此设铺亭(驿站)又改称新张铺,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清光绪十八年(1892)《…[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二年(1404),韩姓从山西洪洞迁至新张附近定居建村,故名韩家新张,简称韩新张,后演变为韩庄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韩家新…[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郑姓、高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入,取聚集屯垦之意,称小屯村,因在县城南曾叫过南小屯,后因高姓家族居多,改称高小屯。晚清时期,复称小屯,沿用至…[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村庄原名为“五湾”,在今村址北百米处。据传古代某义士冒犯了官府,惹下大祸,村民为避祸将村庄南移,改“五湾”为吴村,沿用至今。明嘉靖十六年(1537)《…[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董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靠近新张铺得名董家新张,后简称董新张,演变为董庄。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董家新张”。清光绪十八年(…[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初期只有三户李姓人家,村名称小李家庄。清属新张铺地方管辖,后演变为李庄。1982年更名为东李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详细]
区划代码:~23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袁、李、姜三姓从山西洪洞张村迁入内黄,为纪念老家取名新张村,冠以姓氏,分别取名袁家新张、李家新张、姜家新张。后简称为袁新张、李新张、姜新张。清代…[详细]
区划代码:~23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张村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季村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3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岳村为明前一古老村庄。明初,乔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临近岳村建村,故以姓氏得名乔家岳村。后演变为乔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详细]
区划代码:~23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王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焦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初周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周家庄,后简称周庄,沿用至今。清乾隆四年(1739)《内黄县志》载有:周家庄。…[详细]
区划代码:~24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菅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刘庄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4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甫上村是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东庄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