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阳街道:取自古代县城名“繁阳”。内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区域之一,据史书载“邑西北三十里,有古繁阳城,名著战国,春色长留……”,繁阳,战国时属魏邑,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所以有“名著战国”之说,和内黄同是汉置县,是古代县城,街道繁华,环境优美,商贸兴旺发达,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繁阳春色即内黄十二景之一。今县城内中心道路繁阳大道因此命名,故撤城关镇设街道以“繁阳”作为专名。 |
龙庆街道:张龙乡政府驻地大张龙村,据清乾隆四年《内黄县志》载有九龙庙:九龙庙周围居住六个自然村,且称六盘张龙,分别为大、西、丁、李、申、杞张龙,乡政府驻地大张龙,由此取名张龙乡。据史书载:明崇祯十年,知县陈之伸重修内黄外城,高广可守,建四门,东曰繁春门,西曰长庆门,南曰黄中门,北曰永卫门,今县城内长庆路由长庆门得名,且贯穿辖区南北,故取张龙乡的“龙”字和长庆路的“庆”字组合作为龙庆街道的专名。 |
西汉高帝九年(前198)始置内黄县,县治曾设在今旧县村,东庄位于县城(今旧县村)东,故名东庄。 |
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井店”。传隋唐时期,有一井姓人家在此开店,名井家老店,后简称井店。 |
据传,该村系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民建村,因地处黄河故道北侧(俗称南为前,北为后)故以方位取名北后河,日久演变为后河。清嘉庆十一年(1806)《开州志》载有北后河。 |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裨将救赵,义不急进,羽谏不听,羽即斩之,后遂为羽立庙于此,名楚王。后以商业发达改名楚旺。 |
《内黄县志》载:田氏之名由古“天乙”(商汤王之名)演化而来。传商汤王天乙曾在此修养生息,为民谋利,故有“天乙村”(今汤王庙)。明初迁民仰慕这一古地名,所建村落多以“天乙”命名,故有“西天乙”、“南天乙”、“东天乙”。后演化为今西田氏、南田氏、东田氏。 |
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后安化城。据村内墓碑载:原名夜王城。传清咸丰十一年(1861),农民起义黑旗军首领宋景诗路过此地,百姓安然无恙,故将村名改为安化城,前安化城、后安化城是以方位得名,后简称前安、后安。1960年原公社驻地由前安迁址于前、后安之间,称为二安。 |
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亳城集”。“亳”是商王的都邑所在,它与“京”同义,在商民族的心目中,“亳”就是圣地。由于商王朝数百年来多次迁都,商王河亶(dǎn)甲在位时建立都城于亳城,历经殷代商中宗、河亶甲、祖乙三代,作为都城达到一百多年,故名亳城。 |
明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有“窦公集”。相传因隋唐之交时,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曾在此屯兵,有惠于民而得名窦公,后以谐音演为豆公。 |
明清为官府牧马之地,称马场,后改马生。清末演为马上,分为东、西马上村。 |
因域内有鲧堤(“高一丈六尺,厚二丈五尺”,鲧堤相传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所筑)故称高堤。因在高堤北侧,亦名北寨。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内黄县志》载:“高堤镇”。 |
明初穆姓居民自山西洪洞迁来后,与其一起迁来的其他五姓分居周围相邻6个村庄,关系较为密切,便以六村命名,以姓氏及方位区分为穆六村、焦六村、戴六村、陈六村、袁六村、北六村。 |
该地有“五虎四照出天子”之传说,“五虎”即“东虎(呼)、西虎(呼)、南虎(呼)、北虎(呼)、”;“四照”即“北照(召)、南照(召)、东照(召)、西照(召)”。中召曾称东召,后因位于南召、北召中间,改称中召。清同治六年(1867)《滑县志》载有“中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