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韩村镇 | 隶属:清丰县 |
行政代码:410922105 | 代码前6位:4109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50.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2万人 |
人口密度:635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4个行政村 |
明洪武年间,有韩姓(韩兴、韩群、韩莲等几辈人)自天津附近杨柳村迁居此地,渐渐人多户密,成为村落,取名韩村。后有勾姓自山西洪洞迁至韩村附近建村定居,遂称今名。
2024年4月,韩村镇入选2024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4年3月,韩村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韩村乡位于河南省东北部的清丰县,居清丰县西北部,西与内黄县交界,东与城关镇接壤,南距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__濮阳市20公里。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光照充足,气候四季分明,降雨比较集中。全乡总面积50.4平方公里; 辖34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耕地4.75万亩,是清丰县经济发展工贸小区之一。
韩村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考,古顿丘置于现韩村南部,今韩村西南大部古顿丘管理。西瓜贡品__“焦瓜”,享誉古今。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解放前,焦夫、韩村一带有河南梆子(亦称高调戏班),王韩村、库韩村一带有两夹弦业余戏班。解放后,逐步发展为清丰豫剧一团、清丰县两夹弦剧团。民间艺术,经久不衰,如现在全乡有高
民国前期属清丰县西区。
1941年后相继属清丰县第二区、卫河县第六区。
1949年属清丰县第六区(韩村区)。
1956年分设韩村乡、大屯乡。
1958年韩村乡、大屯乡合并称韩村公社。
1962年韩村公社分为韩村、大屯2个公社。
1964年改称韩村区。
1968年复称韩村公社。
1984年改设韩村乡。
2024年改置韩村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元末明初,今韩村一带为黄河故道。明洪武年间,韩姓一家(韩兴、韩群、韩连等六辈人)自天津杨柳村迁居此地,渐渐人多户密,成为村落,取名韩村。后有勾姓自山西…[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元年(1403)任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至县北部任屯村(现属大流乡),后随即由迁居至韩村附近,依据姓氏定村名为任韩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今韩村一带为黄河故道,明洪武年间,有韩姓一家自天津附近杨柳村迁居此地建村并定名为韩村。后有孙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村附近,以姓氏建村为孙韩村。…[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今韩村一带为黄河故道,明洪武年间,有韩姓一家自天津附近杨柳村迁居此地,建村并定名为韩村。后有马、王、库、杨等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村附近,以姓氏…[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今韩村一带为黄河故道,明洪武年间,有韩姓一家自天津附近杨柳村迁居此地,建村并定名为韩村。后有马、吴、库、杨等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村附近,以姓氏…[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韩姓一家自天津迁居此地,取名韩村。后库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村附近,建村库韩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初年,韩氏族人从天津杨柳村迁此,以姓氏取村名“韩村”。后民众聚集、渐成集市,称“韩村集”。马、王、库、杨等姓自山西洪洞迁至韩村附近,以姓氏加韩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末明初,今韩村一带为黄河故道,明洪武年间,有韩姓一家自天津附近杨柳村迁居此地,建村并定名为韩村。后有马、吴、库、杨等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村附近,以姓氏…[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有一大沙窝,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这一大沙窝附近立村居住,依据姓氏命村名为李沙窝。…[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有一大沙窝,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沙窝附近居住,建村得名李沙窝,后期有几户人家居住在沙窝后(北侧),故名后沙窝。…[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有一大沙窝。明洪武年间,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沙窝附近建村,以姓氏及环境得名苏沙窝。…[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冯姓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兄在前边,弟在后边。后人口增多,分别建村前冯家和后冯家,此为前冯家。…[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冯姓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居住,兄在前边,弟在后边。后人口增多,分别建村前冯家村和后冯家,此为后冯家。…[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丰城东刘姓老户,因逃荒到这里落脚建村,取名刘家。…[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住此地,以姓氏命名高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郭、罗、师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此落户。因师姓人多,故名师家屯。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初期,此地有一条南北大道,侯姓二人在此地开店取名侯家店,后期逐渐演变为后二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吕氏家谱记载,一位名叫吕闵染的从清丰县县城西后街迁于此地立村。相继盖了五片楼院,名声传播方圆几十里,取名吕家楼。…[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赵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赵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建村庄呈三角之势,老二居西,命村名西赵楼。…[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丰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孟姓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居三处,取名孟三楼。后又高姓迁入,改名为高孟三楼,后又演变为高三楼。故…[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孟姓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居三处,取名孟三楼,后又刘姓迁入其中,改名为刘孟三楼,后又演化为刘三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丰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孟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为孟村。后贾姓迁至孟村附近,得名贾孟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丰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孟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以姓氏取村名为孟村。后孙姓迁至孟村附近,得名孙孟村。…[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据《清丰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孟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取村名孟村。…[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苏氏家谱记载,明初自河北定兴县苏楼村迁来一家在此定居,因苏姓排行第二,后人口增多,建村取名苏二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刘氏家谱记载,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左右由今大屯乡刘庄村迁来,当时取村名南刘庄,后改称西刘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20年,张永朝,刘金法,徐芝朝三家逃荒至此建村,取名三义庄。后八路军在本村驻扎,更名为三合村。…[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37年,杨、陈、张、靳四姓逃荒至此居住,后几家以烧砖为生,且杨姓较多,因此取村名杨庄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以染布为业,取村名染村。…[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末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因当时迁民大部分是铁匠,村名为铁炉庄。…[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800年前,现焦夫一带为黄河故道,水退滩出,荆棘丛生,有一位砍柴的樵夫在此落户,人口繁衍,取名樵夫村。明洪武年间,孟、陈、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樵夫村附…[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元至正末年,元贵族铁木黎第四子关杰避难于焦夫村附近,后定居于此地,取名关焦夫。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800年前,现焦夫一带为黄河故道,水退滩出,荆棘丛生,有一位砍柴的樵夫在此落户,人口繁衍,取名樵夫村。明洪武年间,孟、陈、关、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樵夫…[详细]
区划代码:~23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800年前为黄河故道,水退滩出,荆棘丛生,有一位砍柴的樵夫在此地落户,人口繁衍渐多,遂取村名为樵夫村,后演变为焦夫。明洪武年间陈姓、孟姓、李姓自山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