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巩营乡 | 隶属:清丰县 |
行政代码:410922202 | 代码前6位:4109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8.11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2.9万人 |
人口密度:60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3个行政村 |
乡政府驻巩营(西街)。明洪武年间,巩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建村,村中并有屯兵军营,以姓氏取名巩家营,简称巩营。
巩营乡地处清丰县城东北30公里,东邻山东,北接南乐辖33个行政村,2.9万人口,耕地5.2万亩。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清丰县农场二千亩“一优双高”商品粮基地位于乡西农业综合开发区内。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振兴做为固体兴乡之路,从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按300亩一个网格先后投资500万元开发了总面积4.3万亩的田、林、路、 沟渠农业高产开发区2个。“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大农业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1996年巩营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农业生产203号乡(镇),多年被市农业部门评为夏粮生产亩产千万斤乡。
民国时属清丰县北区。
1940年属清丰县第五区。
1951年改属清丰县第三区。
1956年设巩营乡与大流乡。
1957年合并为巩营乡。
1958年并入仙庄公社。
1962年从仙庄公社分出,设立巩营公社。
1964年改称巩营区。
1968年复称巩营公社。
1983年复称巩营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巩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巩家营,后简称为巩营。1968年,分为巩营东街、巩营西街、巩营后街。本村为巩营后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洪武年间,巩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村名巩家营,后简称为巩营。1968年,分为巩营东街、巩营西街、巩营后街。本村为巩营西街。…[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巩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巩家营,后简称为巩营。1968年,分为巩营东街、巩营西街、巩营后街。本村为巩营东街。…[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查清同治十年(1871)《清丰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岳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岳楼村(以楼为高之意),后演变为岳楼。因村庄扩大,又分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同治十年(1871)《清丰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岳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岳娄村(以娄为高之意),后演变为岳楼。因村庄扩大,又分前、后…[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翟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落户,因村西是河堤,有渡口,故取名翟家堤口。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翟家。…[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李氏家谱记载,明初,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清丰县城东北建村定居,因希望生活安定,以姓氏取村名李安。…[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周氏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立村,以姓氏取村名周庄。…[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同治十年(1871)《清丰县志》记载,很久以前,有一姓大名元的人在此种田谋生,后人口增多,建村,取名大元村。明初韩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其周围立村,以姓…[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同治十年(1871)《清丰县志》记载,很久以前,有一姓大名元的人在此种田谋生,后人口增多,建村,取名大元村。明初刘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其周围立村,以姓…[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清同治十年(1871)《清丰县志》记载,很久以前,有一姓大名元的人在此种田谋生,后人口增多,建村,取名大元村。明初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其周围立村,以姓…[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为宋庄。…[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姜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本地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为教育子孙懂得人情世事,说话懂理,为人正直,取名理直。清末兴集,改名为理直集。后因村庄扩大,分为理直南街,理直西…[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本地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为教育子孙懂得人情世事,说话懂理,为人正直,取名理直。清末兴集,改名为理直集。后因村庄扩大,分为理直集村、理直西…[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本地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为教育子孙懂得人情世事,说话懂理,为人正直,取名理直村。清末兴集,改名为理直集。后因村庄扩大,分为理直集村,理直…[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本地祖先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建村,为教育子孙懂得人情世事,说话懂理,为人正直,取名理直村。清末兴集,改名为理直集。后因村庄扩大,分为理直集、理直…[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崔氏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位于大吉村东侧,故命村名“崔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马氏族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位于吉村附近,加姓氏取村名为“马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因紧邻大吉,以姓氏取村名刘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三年(1405),郑、张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因紧邻吉村,郑姓人多,取名为郑吉村。后因张姓人多于郑姓,又改名为张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谢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谢姓自山西迁至此地,于大吉村附近建村,以姓氏取名为谢吉村。…[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以姓氏取村名高庄。…[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清初,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武家庄。从武家庄迁至八角寨。后迁至赵家凹,因刘姓人口增长快,有人居官,赵姓人丁不旺,越来越少。故改名为刘家庄,后又改名为…[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曹氏家族由山东省鄄城县曹家楼村搬迁至此地建村,以姓氏命名,故称曹庄。…[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洪洞移民迁入此地立村,因村中多吴姓,且以种菜为主,取村名吴菜园,后村庄扩大,分建吴菜园东、吴菜园西。本村为吴菜园西。…[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山西洪洞移民迁入此地立村,因村中多吴姓,且以种菜为主,取村名吴菜园,后村庄扩大,分建吴菜园东、吴菜园西。本村为吴菜园东。…[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122,为镇乡结合区。
明洪武年间,丁姓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迁至此地,以姓氏取村名丁家。…[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至此地建村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家,因村庄在南边,后边以建后赵家。本村改为前赵家。…[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有一位赵士元,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人士,迁至此地建村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赵家,建村时因南邻前赵家,故改名为后赵家。…[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建村时村中有杨姓,故命村名杨家堂。后,因杨家人少,兑姓人多,改村名为兑堂。…[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葛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定居建村,以姓氏命名为葛家。…[详细]
区划代码:~23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有孟氏和郑氏两家由山西迁来,因而得名孟郑家,后有王氏、刘氏和其他姓氏,相继迁来,郑氏另立村。故改名为孟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