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阳邵镇 | 隶属:清丰县 |
行政代码:410922107 | 代码前6位:4109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69.16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8万人 |
人口密度:5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2个行政村 |
阳邵地名含义有二:一说明永乐年间,有杨、邵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村名杨邵,演为阳邵。后形成集市,称阳邵集。另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黄河古道以北。以北为阳,“地高、寿高”为“邵”之意,得名阳邵。清末兴集,称阳邵集。
2024年3月,阳邵镇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阳邵乡位于清丰县西北部的阳邵乡,阳邵乡有38万人,5.6万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这个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属黄河故道,沙区面积大,农民的文化、科技含量低,如何尽快改变阳邵乡经济落后的状况,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乡党委、乡政府制定强乡富民的经济发展新战略,调整种植结构,走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路子,东西部1.5万亩淤土地带着重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生产, 发展弓棚蔬菜400亩,在现有2500亩苹果园的基础上,3年发展优质苹果园5000亩,发展植桑面积8000亩,发展肉兔,发展养羊,强化养鸡,肉兔维持在现在的4万只。现有羊45万只,人均1只多,全乡有鸡5万多只。32个行政村,
民国时属清丰县北区。
1941年属卫河县第五区。
1949年清丰县卫河县合并,属清丰县第五区。
1953年改为第九区。
1956年改为卫河乡。
1957年改为阳邵乡。
1958年改称阳邵公社。
1964年改称阳邵区。
1968年复称阳邵公社。
1983年复称阳邵乡。
2024年改置阳邵镇。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阳邵集之名来历,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明永乐年间,有杨、邵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村名“杨邵”,后来演变为“阳邵”,后逐渐形成集市,名为“杨邵集”。…[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石姓早年居于此地,村名石村。明初范姓自山西洪洞县迁于石村附近定居,取村名范石。后因村庄扩大,分为范石村一村,范石村二村等两个行政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石姓早年居于此地,村名石村。明初范姓自山西洪洞县迁于石村附近定居,取村名范石。后因村庄扩大,分为范石村一村,范石村二村等两个行政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石姓早年居于此地,村名为石村。据董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董氏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老二居住在石村附近,后董姓渐多,取村名为董石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陈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阳邵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很久以前,暴禄二姓迁于此地定居,取名暴禄。后演变为报录,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立村,因南有寒山寺,东有泗水河,取村名寒泗滨。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前寒泗滨,后寒泗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立村,因南有寒山寺,东有泗水河,取村名寒泗滨。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前寒泗滨,后寒泗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三合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阳邵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一姓阳名建的人率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阳建。后,有移民迁于南北建村,分别取南阳建、北阳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一姓阳名建的人率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阳建。后,有移民迁于南北建村,分别取南阳建、北阳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永乐年间,赵姓自南阳建迁此立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霍町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阳邵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本村永乐年间从南阳建村迁居于此地。因聂姓较多取村名聂庄,故名。因村委会驻地位于而得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该地早有一姑子庵,一女子立志于此守节。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定居,取名志节。后村庄逐渐扩大,分为东、西志节,因位于东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该地早有一尼姑庵。一名女子立志于此守节。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定居,故取名志节。随着村庄逐渐扩大,遂分为东、西志节,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在此定居,因该地濒临卫河,低洼不平,常年水汪汪,故取名潮汪。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曹庄村是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阳邵镇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翟固。因村庄扩大,分为翟固一村,翟固二村,翟固三村等3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翟固。因村庄扩大,分为翟固一村,翟固二村,翟固三村等3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翟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翟固。因村庄扩大,分为翟固一村,翟固二村,翟固三村等3个村。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苏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靠近卫河河堤,取名苏堤,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居黄河故道以北,因(北为阳)地高,寿高为“邵”,得名阳邵,后因村庄扩大,一部分居民东迁(现阳邵集),故得名西阳邵,后…[详细]
区划代码:~22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居黄河故道以北,因(北为阳)地高,寿高为“邵”,得名阳邵,后因村庄扩大,一部分居民东迁(现阳邵集),故得名西阳邵,后…[详细]
区划代码:~22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居黄河故道以北因(北为阳)地高,寿高为“邵”,得名阳邵,后因村庄扩大,一部分居民东迁(现阳邵集),故得名西阳邵,后期…[详细]
区划代码:~22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居黄河故道以北,因(北为阳)地高,寿高为“邵”,得名阳邵村,后因村庄扩大,一部分居民东迁(现阳邵集),故得名西阳邵,…[详细]
区划代码:~22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张姓兄弟自山西屯留县迁此,分居卫河南、北两岸。他们为怀念故土,取村名为南留、北留。兄居南岸,又因村在卫河大堤之上,改名为南留堌,后期逐渐…[详细]
区划代码:~22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张姓兄弟自山西屯留县迁此,分居卫河南、北两岸。他们为怀念故土,取村名为南留、北留。兄居南岸,又因村在卫河大堤之上,改名为南留堌,后期逐渐…[详细]
区划代码:~22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洪武年间,张姓兄弟自山西屯留县迁此,分居卫河南、北两岸。他们为怀念故土,取村名为南留、北留。兄居南岸,又因村在卫河大堤之上,改名为南留堌,后期逐渐…[详细]
区划代码:~23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定居于此。因该地右为黄河滩,故名。近年因村庄扩大分为滩上前街,滩上后街,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定居,为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取村名兴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3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传明初,山西洪洞县移民定居于此。因该地右为黄河滩,故名。近年因村庄扩大分为滩上前街,滩上后街,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