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店集乡 | 隶属:虞城县 |
行政代码:411425202 | 代码前6位:411425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0 | 邮政编码:476000 |
车牌代码:豫N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55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47万人 |
人口密度:约449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30个行政村 |
相汉朝名将韩信率兵打仗在此屯兵,旧称“韩信店”,清有集市,改名“店集”。
虞城县辖乡。1956年建店集乡,1958年属谷熟公社,1965年析建店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55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店集、杨庄、庞屯、董新庙南、董新庙、毕李庄、黄双庙、杨楼、洼杨、惠楼、魏古堆、张大-庄、屠庄、李楼、沈庄、魏楼、南宋庄、丁庄、郭庄、吴楼、西刘庄、南刘庄、宋火庙、张桥、李阁、半庙、阎屯、高庄2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砖瓦、面粉、地毯、油脂化工、机绣等厂。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芝麻、西瓜。境内有伊尹林、魏徵坟,均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3月,店集乡上榜商丘市2024年度市级文明村镇名单。
文化旅游:
魏堌堆遗址位于店集乡魏堌堆村,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高出地面1.5米,重点保护面积92800平方米。文化层厚4.5米,下层内含大汶口文化的罐、瓮、盆、杯等器物,有夹砂和泥
原属于商丘县。
1951年划归谷熟县,设店集区。
1954年谷熟县并入虞城县,仍店集区,属虞城县。
1956年改店集乡。
1958年属谷熟公社。
1965年成立店集公社。
1983年改为店集乡。
相传汉代名将韩信率兵打仗在此屯兵,故名韩信店,解放后称店集。…[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魏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商丘东南柳林集东魏庙,后分一支迁此建楼一座,取名魏楼。…[详细]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宋氏自商丘县老南关迁此定居,取名宋庄。…[详细]
董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乾隆三年(1738),高氏自营廓南高楼迁此定居,取名高庄。…[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后屠庄。…[详细]
明泓治年间,宋氏自商丘城南关迁到宋阁,清顺治元年(1644),又分迁于此,因此系沈氏花园,故得名沈庄。…[详细]
杨楼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大张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李氏由店集南刘庄迁此定居,拆旧楼翻新楼,故取名李楼。…[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人擅长做锅壶,取名化壶李庄,后更名为花李庄。…[详细]
南刘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杨荣辅迁居于此,因位于凤凰寺杨庄之前,故取名前杨庄。…[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依包河西岸而居,在包河上建便桥一座,取名张桥。…[详细]
明万历十五年(1587),宋氏自马牧集西南九里宋关帝庙迁此,因村旁建火神庙一座,故取名宋火神庙。…[详细]
西刘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一阁,名李阁。因北有一李阁,又更名为前李阁。…[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吴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楼一座,取名吴楼。…[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庞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因庞氏为老户,故名庞屯。…[详细]
半截庙乃一古老村庄,相传为明初所建,因村中有半截破庙,故名半截庙。现有李、陈两姓居住,仍用原村名。…[详细]
明洪武三年(1370),郭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郭庄。…[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至韩信店西杨家庄,后分迁至此。地势低洼,杨姓居多故取名洼杨。…[详细]
闫屯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盖楼一座,故称惠楼。…[详细]
魏固堆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赵训自商丘坞墙集大赵庄迁此定居,为于西赵庄区别,称为东赵庄。…[详细]
李庄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董北村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店集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明洪武年间,丁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丁庄。…[详细]
明洪武四年(1371),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并建庙,故称李庙。…[详细]
产于虞城县店集乡惠楼一带,是著名的传统产品,距今已有400多年栽培历史。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被列为贡品,誉为佳肴。 此种山药略弯曲稍扁,约0.6米长,皮色红润,肉色乳白,个人肉美,煮熟不碎,易剥皮,不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