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东峡镇 | 隶属:大通县 |
行政代码:630121103 | 代码前6位:630121 |
行政区域:青海省 | 地理分区:西北地区 |
长途区号:0971 | 邮政编码:810000 |
车牌代码:青 | 行政级别:镇 |
辖区面积:约94.4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1.07万人 |
人口密度:约113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个社区、13个行政村 |
该乡南北两面为山,中间一条沟道,由东西向西倾斜,故名。
基本介绍:
东峡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1.5万。总面积94.4平方千米。辖多隆、元墩子、刘家庄、衙门庄、康乐、老虎沟、尔麻、杏花庄、仙米、田家沟、克麻尔、南滩、麻其13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多隆乡,1951年改第六区第三乡,1952年改为多隆上、下乡,1956年设多隆藏族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次年更名东峡公社,1984年改为东峡乡。
荣誉排行: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东峡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12月,东峡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历史沿革:
1949年建政时,成立多隆上乡、多隆下乡。
1956年撤区并乡时,并为多隆乡。
1958年,属东峡公社。
1961年,为东峡公社。
1985年,改为东峡乡。
1999年5月3日,改为东峡镇。
区划代码:~001,城乡分类代码:121,为镇中心区。
乡政府所在地衙门庄,大约形成于明代隆庆年间。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故名。…[详细]
据传此地原有系蒙古族游牧区,有蒙古族部落首领黄台吉在此修有衙门一处,古称衙门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此地很早以前为少数民族游牧区,据《应氏家谱》记载:应氏在清道光初年(1821)从互助沙塘川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南部平坦的滩上而取名为南滩村。…[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从互助麻其东沟迁来一户名叫麻其的藏族居住,后逐步从各地迁来杂姓,形成村庄,故名麻其村。…[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克麻尔系藏语,红山垭豁下面的小村庄之意。清咸丰年间(1851)马氏从大通毛佰胜迁此,村安居,因村建在克麻尔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康熙年间,蔡姓从山西丰县杏花庄迁来居住,沿用原籍地名杏花庄,后称杏花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在清同治年末(1874)前后,张、李、白三姓从元朔鲍家寨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仙米寺之处而得名仙米庄,后称为仙米村。…[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传,田氏在清乾隆末年(1795),从后子河田家迁来此地居住,因村建在沟内,以姓氏得名田家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尔麻”系藏语,“山地之意”,以地形取名。清代顺治年间,郭蟒寺喇嘛召来民众在此垦荒种地,牧牛放羊,定居于此,繁衍子孙,逐渐成村。…[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道光年间建村,以姓得名。据传,有康姓居住得名,现康姓今已无一,但地名仍沿袭至今。…[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汪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北川马圈迁此居住,因居住在老虎沟境内而取名老虎沟村。…[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朝雍正年间是广惠寺所辖的放牧区;清朝嘉庆年间,有毛姓从互助孙家湾迁来此地定居;后有刘姓迁居于此,逐渐成庄,且刘姓族大户多,故名刘家庄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多隆”系藏语,“石头沟”之意,以地形地貌取名多隆村。…[详细]
大通县东峡镇元墩子村位于桥阴公路11公里处。全村有3个自然村,316户,总人口1283人,劳动力722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28人,村庄总面积340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