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关店乡 | 隶属:息县 |
行政代码:411528211 | 代码前6位:4115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0.68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4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7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
明初,息县至潢川官道经此,设有驿馆、接官亭。后附近关庄村关姓居民迁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小集镇,起名关家店,简称关店。
关店乡位于息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关店集镇,距县城15公里。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90.75公里,耕地面积7.5万亩。辖21个行政村,363个村民组,13268户,60122人。
关店乡地处淮河新故道,新道在北,故道在南,关店被环绕其中,俗称河里套。全乡除王岗村地处故道南岸浅丘外,其余为湾地。地势平坦,自西向东倾斜,南边缘高,中部多湖泊,比较低洼。气候温和,冷暖适中,雨水丰沛,土壤属沙土,土地肥沃,适耕性强,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境内有湖泊7个,河港6条。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经济作物主要花生、油菜。 关店乡把发展特色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
清代设保,东部属明湾里,西部属闾河里。
1936年设联保属一区城关。
1951年设区。
1956年撤区,设关店、吴村铺两个中心乡。
1957年撤中心乡,设关店、吴村铺两个乡。
1958年2月吴村铺乡并入关店乡,8月建关店公社。
1961年设关店区。
1962年撤区设关店公社。
1983年改设关店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初,息县至潢川官道经此,设有驿馆、接官亭。后来,附近关庄村关姓居民迁来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小集镇,起名关家店,简称关店。…[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久以前,白氏兄弟七人逃难于此,在此开荒种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家族日益壮大,且七人后代各有庄落,且庄子靠近河湾,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栗氏迁到此地建庄。因村庄附近有一座坟墓,长有一颗柏树,此树生长旺盛,故名柏树庄,后简称为柏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丁姓人家从南方迁居至此,在此开荒种地,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又开有店铺,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考证,桂厅起源于清朝,此庄出了一位大官,曾在朝中做官,凡地方官员路过此地,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故名贵官亭,解放初改名桂厅。…[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雨后长期存在大片黄泥滩,故名黄泥滩,后简称黄滩。…[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胡氏在此建庄,故名。明属明湾里。清属息县南区明湾里,吴村铺保。1930年属临河区。1941年属新民乡十一保,东张湾。1949年属项店区吴村铺乡。…[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隋朝年间,有一金氏财主在此开有店铺,且人兴财旺,故取名金店。…[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21年外迁以来,该地以吕姓最多,又位于河湾,因而称吕湾。…[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彭姓人家从江西迁此建庄,在村庄四周筑围墙防盗匪,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前洪庄村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关店乡下辖的行政村。…[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早,该地位于淮河故道渡口,很多人来此居住,为行人、客商出行方便,慢慢形成集市,因“关”姓人家居多且最早来此,故称关集。…[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二年(1369),从陕西凤翔府邸颖常县迁来任姓人家到此开荒种地,盖房建庄,为防土匪,庄子周围挖有围孜,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王姓人家从江西迁居至此,在此开荒种地、建造房屋,后经发展,家族人丁兴旺,因庄建在高岗上,故得名王岗。…[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从江西迁来五户吴姓人家,在淮河故道摆渡,兼卖些物品,后形成铺子。后人越聚越多,又发展成集市,故称为吴村铺。…[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76年建村时上级领导为鼓励人民改变过往旧的观念与面貌,换成新的颜面,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故命名为新颜。…[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老庄子的杨正青带领九个儿子搬迁至此,因人多财旺,为保安全,挖沟筑围孜,因而叫杨九围孜,也叫杨围孜,后演变为杨九。…[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周氏(系母姓)在朝做官,后犯罪,改名换姓从四川红棚县逃到此地建庄定居,下一代改为姓张(因其父姓张),又村庄位于河湾地带,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寨子西南边有一条南北路,路旁有一颗皂角树,往来客商走到大树下就停下来休息住店,在此树旁边,开有几家饭店,因赵家最为有名,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前,此庄叫王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此庄有一个叫王进洲的人在外上大学,后分到息县任军需职务。回家后在付大塘联保的中心位置建了一个寨子,十几间…[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朱氏从南方迁居至此,在此开荒种地,建造房屋,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外地彭氏五兄弟逃难至此,开荒种地,后经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前后建了两个村庄,南边的庄子叫前彭,后边的庄子叫后彭,统称为前彭村。2024年更今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