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张陶乡 | 隶属:息县 |
行政代码:411528205 | 代码前6位:4115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42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18个行政村 |
明万历年间,“张”“陶”二姓在此兴建店铺,得名张陶。
张陶乡位于息县东北部淮北平原,分别与杨店、项店、夏庄、小茴、包信、东岳、白店等乡(镇)接壤,全乡东西长11公里,南北长10公里,总面积99平方公里。
张陶乡地处淮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北和东南低,平均海拔40米。张陶乡地处淮北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境内有3条河港。莲花港在乡境内流长3公里,白马港在乡境内流长3公里,闾河流长为4公里。全乡有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用材林1.2万亩,经济林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6%。
张陶乡辖18个行政村,2005年底人口5015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6人,耕地面积84970亩。
2024年9月,张陶乡被确定为2024年度河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清代设保属胡庄里。
1930年设张陶区。
1936年设联保属包信区。
1950年设张陶区。
1956年撤区设张陶中心乡。
1957年改为张陶乡。
1958年改为张陶公社。
1983年改设张陶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明万历年间,张姓和陶姓在此兴建店铺,得名张陶。…[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该处有一片树林,权属“曹”姓人家,名为曹家林。来往行人都在此歇息,逐渐形成一村庄,故得名曹林。…[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年间,紧靠大路,有一户陈姓人家在此居住建庄。因经常会有猪羊贩子,在此居住,猪羊就地圈起来,久之则约定成俗,故称此地为陈圈行。…[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陈氏迁此建庄。因建庄早,人多庄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邹氏兄弟迁此建两庄,老大建此庄叫大邹庄。…[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胡氏在此建庄,故名。清代,设保属胡庄里。1930年属张陶区。1936年属包信区联保。1950年10月属张陶区,称胡庄小乡。1956年1月属张陶中…[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江氏兄弟迁此,分别建前、后江庄。…[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嘉庆年间,刘氏迁此建庄。盖有一小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康熙年间,裴氏从外地迁此建庄,挖沟筑寨,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孙氏迁此建庄。后人多庄大,修有寨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王氏兄弟迁此建庄。因靠近莲花港建有堰坎,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民国时期,以赵楼赵狮河及其女儿为首的土匪横行乡里,肆意掠夺百姓财产。当时以本庄温中荣、温道佳为首的村民组织群众在村庄四周筑起一道丈余高的土墙,用以抵御…[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文姓在此建庄,故名。清代,设保属胡庄里。1930年属张陶区。1936年属包信区联保。1950年10月属张陶区,称文庄小乡。1956年1月属张陶中…[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中期,徐氏迁此建庄。成庄时,因地形建房,呈长条型,故得名徐长庄。…[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末,薛姓在此建庄,故名。清代,设保属胡庄里。1930年属张陶区。1936年属包信区联保。1950年10月属张陶区,称张陶小乡。1956年1月属张陶中…[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赵氏从外地迁此建庄。盖有小楼,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钟氏在此建庄,故名。清代,设保属胡庄里。1930年属张陶区。1936年属包信区联保。1950年10月属张陶区,称钟庄小乡。1956年1月属张陶中…[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雍正年间,佘氏迁此建庄。因建庄早,人多庄大,故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