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屯乡 | 隶属:清丰县 |
行政代码:410922208 | 代码前6位:410922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93 | 邮政编码:457000 |
车牌代码:豫J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45.2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3.5万人 |
人口密度:774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2个行政村 |
明洪武年间,山西屯留县先祖迁民于此,承山西屯留原村名屯里。后居者渐多,遂更名大屯,渐成集市,改称今名。
2024年3月,大屯乡被命名为2025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大屯乡位于清丰县城西北约6公里处,总面积45.2平方公里,东贯马颊河,西连加五支,北与古城阳邵接攘,南与城关韩村毗邻,呈带状东西分布,全乡辖22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34438人.大屯乡是一典型的平原农业乡,清丰县重要的粮油产品,主要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红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主要畜禽产品以蛋鸡和猪为主.安濮公路紧邻该乡南部,请苏公路横穿该乡东部.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环境优美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大屯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1.农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全乡新修道路183条,总长15万米,植树12.5万株,高标准完成田林路沟渠综合治理
文化旅游:
卫河县烈士陵园位于清丰县大屯乡大屯集村。陵园建于1945年,南北长约72米,东西宽约36米,占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院门内华表左右峙立,上镌挽联。两侧东为建烈士陵园记事碑,西为冀鲁豫日报记
民国前期属清丰县西区。
1941年属卫河县第四区。
1949年属清丰县第六区。
1956年分设大屯乡和刘庄乡。
1957年刘庄乡并入大屯乡。
1958年属韩村公社。
1962年分设大屯乡公社。
1964年改称大屯区。
1968年复称大屯公社。
1984年复称大屯乡。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洪武年间山西屯留县迁民于此定居,因原迁处名“屯思”,迁此后仍称“屯里村”。后居者渐多,改称大屯。后兴起集市,遂称大屯集。…[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与北国打仗时,此地为北宋营地。明洪武年间,黄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命名黄营。…[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宋朝与北国打仗时,此处为北宋营地。明洪武年间,裴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裴营。…[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地落户,固定下来,取村名下固。后来感觉“下”字不雅,随后将“下”字改为“夏”,故名夏固。…[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420年,因当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四户,其中有姓解、李、高、贾等四姓,迁此地落户后,因该地枣树较多。…[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当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民四户,其中有姓解、李、高、贾等四姓,迁此地落户后,因该地枣树较多,故名高枣格。…[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始祖卢公自成,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城西五里居住,子孙世代繁衍耕读。因西有西赵楼,随取名东赵楼。…[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唐宋年间此处有一老爷庙,庙内香火旺盛,庙东有一燕京至东京的官道,道旁由郝氏,王氏,李氏三姓人家在此开设了三家客栈,古称此地“三家大店”,也称“三家店”…[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末年,从山西省洪洞县搬于此地,因生火炉打铁者较多,取名“炉洞楼”,约在1935年前后改为炉里。…[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古时此地有一条南北大道,一户人家在道旁以开店为生,后成为一个村庄,取名店上。…[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徐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得村名徐家。后因村庄扩大,分为东、西徐家,靠东为东徐家。…[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洪武年间,徐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而得名徐家。后因村庄扩大,分为西、东徐家,此村靠西故名西徐家。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裴村原名裴店,始建于1414年,建成于1415年10月。后来和店上村分开后,因村民大部分姓裴,故名为裴村。…[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丰县志》记载:明初有规模不大的纪庄村,位于现在李、陈、东纪庄三村之间。明洪武年间二十一年(1388),来自山西洪洞县的…[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丰县志》记载:此村东南处原有规模不大的纪庄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来自山西洪洞县的陈姓迁民在其西北居住,遂取村名…[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清丰县志》记载:此地原有规模不大的纪庄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来自山西洪洞县的李氏居民在其村西附近居住取名李纪庄。…[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85岁以上老人回忆,陶庄村历史悠久,在山西洪洞县居民大迁徙之前,其村已经存在。…[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朝永乐年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考城(今兰考县),又在乾隆年间迁至此地,以姓氏取村名,故名刘庄。…[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据本村贺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王家庄。正德年间,王姓招贺郎为婿,后王氏绝户,随姓改为贺庄。…[详细]
区划代码:~22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久以前,该地有一家客店,店主名召市,店名召市店。明洪武年间,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于店南立村,取村名南召市。…[详细]
区划代码:~22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很久以前,该地有一家客店,店主名召市,店名召市店。明洪武年间,雷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于店北立村,取村名北召市村。…[详细]
区划代码:~22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永乐四年(1403),雷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立村,命名雷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