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杨店乡 | 隶属:息县 |
行政代码:411528204 | 代码前6位:411528 |
行政区域:河南省 | 地理分区:华中地区 |
长途区号:0376 | 邮政编码:464000 |
车牌代码:豫S | 行政级别:乡 |
辖区面积:约96.9平方公里 | 人口数量:约2.34万人 |
人口密度:约241人/平方公里 | |
下辖地区:20个行政村 |
清代,杨姓人家在此设店形成集市,称杨家店,简称杨店。因距离县城25华里,又称二五杨店。
杨店乡位于息县东北部的城乡结合处,距县城10公里, 息县杨店乡
全乡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96.9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79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267公顷。辖杨店村、安寨村、何庄村、李-村、李围孜村、李寨村、龙庙村、南徐楼村、十里桥村、时-村、时围孜村、双河村、汤湾村、棠集村、汪楼村、杨围孜村、永红村、喻庄村、张围孜村、朱鹤村20个行政村,264个村民组,42839人。杨店乡地处黄淮平原,地下水储量丰富,河渠纵横,南湾灌渠穿境而过。
-经济发展
近年来,杨店乡坚持咬定发展不放松,把发展作为执兴国的第一要务。主要做法是:一是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文化旅游:
兴泰寺遗址位于息县杨店乡喻庄村张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商周。2009年6月,被确定为第二批信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设保属古息里。
1936年设联保属城关区。
1941年设保属古项乡。
1950年设乡属项店区。
1956年设杨店中心乡,1957年撤中心乡设杨店乡。
1958年成立杨店公社。
1983年改设杨店乡。
区划代码:~200,城乡分类代码:210,为乡中心区。
清代,杨姓人家在此设店形成集市,称杨家店,简称杨店。因距离县城25里,又称二五杨店。…[详细]
区划代码:~20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安姓迁此建庄,为防盗匪,修有寨墙,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1949年以前,土地为何姓所有,故称何庄。…[详细]
区划代码:~20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乾隆年间,李氏从棠集村陈庄迁此建庄,因建庄早,庄子大,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李氏迁此建庄。为防盗匪,挖沟筑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0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李氏迁此建庄,在四方打上围埂,安上寨门,故而得名李寨。…[详细]
区划代码:~20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冯氏在此建庄。村里原来有座庙,庙里供有石刻龙王图像,故名龙王庙。1932年,龙王图像被打碎,后简称为龙庙。…[详细]
区划代码:~20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徐氏迁此建庄,建有楼房,故名。清代,设保属古息里。1936年属城关区联保。1941年属古项乡。1950年10月,属项店区杨店乡。1956年1月属…[详细]
区划代码:~20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人多姓杂,都想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村庄,争执不休,后经调解,以村南的一座桥命名,因该桥离张陶集有十华里,故称十里桥。…[详细]
区划代码:~20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中期,时姓在此地居住建庄,因庄大人多,故名时大庄。…[详细]
区划代码:~210,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时姓在此建庄,为防盗匪,在村庄挖沟筑围,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1,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刘氏迁此建庄。因附近有两条河,一条为西河湾,一条为小泥河,故名双河。…[详细]
区划代码:~212,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汤姓从北方迁来,在孟港湾定居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3,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后期,此地人多姓杂,还有几家开了店铺,都想以自己姓氏命名村庄,争执不休,后经调解,以村南一颗大棠梨树为名,叫棠树集,后简称棠集。…[详细]
区划代码:~214,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代中期,汪姓人家由南方迁居至此,后盖楼建庄,故名。…[详细]
区划代码:~215,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末,杨氏迁此建庄,后挖沟筑围,故名。清代,设保属古息里。1936年属城关区联保。1941年属古项乡。1950年10月,属项店区杨店乡。1956年1月…[详细]
区划代码:~216,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因十里桥村的一个有名望人的后代叫永红,新村就依他的名字命名为永红村,寓意群众生活永远红红火火。…[详细]
区划代码:~217,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清初,喻氏迁此建庄,故名。清代,设保属古息里。1936年属城关区联保。1941年属古项乡。1950年10月,属项店区杨店乡。1956年1月属杨店中心乡…[详细]
区划代码:~218,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明代,张姓在此地居住建庄,故名张庄。清末,为防土匪,在村庄周围挖沟筑围,故更名为张围孜。…[详细]
区划代码:~219,城乡分类代码:220,为村庄。
在村庄北边有一条河流,在一段宽阔的地段有一群丹顶鹤在那里繁衍生息,河南岸建一座寺院,称朱鹤寺,后简称朱鹤。…[详细]